首页 > 理工新闻 > 正文

武汉理工大学获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34项

2025-01-07 12:42:14 来源:未来网

1月6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市洪山礼堂隆重举行,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揭晓,武汉理工大学获奖34项。其中一等奖1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4项),再创历史新高。学校副校长王发洲及获奖代表共同参加了会议。

余家国教授主持的成果“梯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光催化材料和技术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等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前国际材料、化学、能源和环境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光生载流子容易复合和光催化活性低是光催化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项目针对传统II型异质结和Z型光催化机理的缺陷,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新的梯型异质结光催化机理,发展了原位光照XPS和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表征梯形异质结光生电子转移新方法,该机理逐渐被国内外同行接受和采用,具有中国特色,制备出多种高效稳定的梯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极大地推进了国际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化进程。

罗蓉教授主持的成果“沥青路面水气运动与黏附性能的精细调控技术及应用”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聚焦沥青路面水气运动诱发损伤的行业难题,攻克了沥青-集料黏附性能定量调控核心技术,发明了非均质多相复合材料水气运动评价及定量调控方法,探明了沥青混合料温度-湿度-荷载耦合劣化机理;发明了沥青路面内水分和病害智能识别与定位技术,研发了沥青路面隐藏病害智能检测与安全预警系统;发明了沥青路面材料匹配性定量调控技术,突破了限制使用酸性集料的技术瓶颈。项目成果已应用到多个公路工程项目,为破解沥青路面材料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难题提供了物理和力学基础,为酸性石料广泛分布地区的沥青路面建设养护提供了就地取材方案,有力缓解了我国公路交通行业集料短缺的突出矛盾,促进了公路交通绿色发展的新生态。

严新平院士主持的成果“危化品船应急探测、遥控开孔与液货快速输转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危化品船舶事故救援面临“事故现场多平台分散探测”、“潜水员接力式水下开孔作业”及“液态危化品短距离抽取转运”等核心制约。为此,项目组通过“产学研用”全链条攻关,攻克了多矢量高抗流一体化探测与同步显示、大水深高围压电磁吸附式遥控船壳开孔、大跨度长距离管线稳固铺设与液货快速输转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国际先进的液态危化品船舶救援应急探测、遥控开孔与液货快速输转成套装备。依托核心技术研制的成套装备成功应用到我国重大液态危化品应急抢险,其中“宏浦6”轮事故救援入选我国2023年“十大救助打捞案例”,在我国沿海沉船溢油清除工程“碧海行动”中发挥了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的成果“高风险高铁隧道智能建造技术深度创新与规模化工程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组深入研究了高风险破碎软弱富水围岩结构失稳准则和系统不良地质层稳定性增韧控制技术,解决了高压富水破碎软弱地质大变形控制世界性难题。研发了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隧道施工风险管控云平台,大幅提高了风险预测效率和系统性能。实现风险预测运算速度提升81%,减少内存12%。技术推广到老挝、印尼高铁隧道设计与施工;有效避免了工程灾害发生,显著提高了掘进效率,掘进作业率达到48%以上,掘进速度从50-80米/月提高到90-150米/月,创造了世界纪录,实现高铁隧道钻爆法修建技术重大突破与创新,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垄断山岭隧道建造技术壁垒,填补了高铁山岭隧道智能化机械化国内技术空白,实现进口装备国产化全序列替代,引领了世界高铁智能修建技术重大变革。

此外,该校还有7个参与项目获一等奖,4个主持项目和8个参与项目获二等奖,4个主持项目和7个参与项目获三等奖。

据介绍,近年来,该校立足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聚焦区域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为保障,以数据驱动科技成果创新为动力,通过有组织科研,奋力推动高质量高价值科技成果创新与应用。下一步,学校将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完善科技成果驾驶舱,绘制科技创新图谱,对科技人员实施创新能力精准画像,充分激发科技人员面向未来、面向产业、面向工程化运用培养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据悉,此次湖北省共有324项科技成果(人)和13家企业获奖。其中,突出贡献奖2人,青年科技创新奖7人,特等奖2项,一等奖63项、二等奖123项、三等奖127项。(通讯员:李亭亭

作者: 编辑:耿玥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