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之名 赴乡村振兴之约

2021-08-27 10:52:18 来源:未来网

  2021年暑期,贵州民族大学组织两百余名研究生开展以“悟‘四史’真理,做力行新人”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申报获得立项的“助力乡村振兴”专题类研究生团队成员,结合学术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责任意识,在指导老师悉心指导下,以“头顶理想、脚踩泥巴”身姿走向省内各民族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以青春之名,赴一场乡村振兴之约。

  走进中国苗绣之乡,感受指尖技艺经济

  7月18日—22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第40团队围绕“数字赋能贵州苗绣产业创新性发展调查研究”主题,前往有“中国苗绣之乡”之称的贵州省台江县进行实地调研。

  从一针一线身上穿,到一针一线来致富,当地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无声的艺术品在乡村振兴中发出强音,苗绣无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实践团队先后抵达台江县吉玉鸟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浩邓民族银刺绣有限责任公司等地了解苗绣产业规模、产品生产模式、数字化建设以及与相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在了解到苗绣缺乏销售人才、数字建设人才且未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后,团队成员分析提出建议,一是苗绣生产急需既懂苗绣文化又了解苗绣市场,同时具备先进文化理念和现代营销技术的人才资源;二是设立品牌、扩大产业,充分利用扶持政策,与相关产业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三是打造数字化销售模式推动苗绣产业创新发展。

  探访黄岗特色文化,助建美好民族村寨

  7月22日—28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第29团队—“黔东南黄岗侗寨的社区营造调研队”,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调研。

  团队成员通过对寨老、村长、歌师、族长及村民的访谈,详细了解了黄岗村的村寨布局、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民俗旅游资源等。调研发现,如何处理好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侗族文化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团队成员结合调研和初步分析,就社区营造、文化传承保护、旅游经济发展等与当地村干部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积极为他们推进乡村治理建言献策。

  访优秀扶贫工作者,感悟脱贫攻坚精神

  7月23日—26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第45团队“砥砺奋进乡村振兴团队”前往铜仁市万山区行政中心和敖寨侗族自治乡展开调研。

  为深刻把握脱贫攻坚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团队成员在行政中心访谈了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员的刘远学和扶贫工作者杨奇峰。两位曾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同志把带领乡亲们脱贫当作最重要的事业来做,用心用情用力,他们身上的坚定执着、勇挑重担、融入乡村、一心为民的精神特质深深感染了团队成员。

  在敖寨侗族自治乡调研期间,政府工作人员热情为实践团队介绍了敖寨乡的产业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食用菌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显著增收情况。团队成员调研后初步分析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敖寨乡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且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而要做好做活这篇大文章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有更多契合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注入,同时也有赖于营造更有利的乡村产业发展氛围。

  聚焦乡村振兴,推进可持续发展

  7月25日—28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第32团队依托民族学学科优势,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乡可持续发展研究”主题,前往平塘县开展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得到了平塘县委县政府和卡蒲毛南族乡党委和政府的肯定与支持。在座谈会上,实践团队与乡政府领导就实践活动细节、调研成果服务于卡蒲毛南族乡决策咨询、今后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等达成一致意见。随后,团队成员到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村委会、卡蒲毛南族风情园、产业园、毛南非遗传承工坊、新关村“校农结合”产业基地、亮寨村蓝莓种植基地等地开展了深入式、沉浸式调研。

  青年面对面,志在乡村,功在乡村

  8月2日—4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第39团队—“青年村官助力乡村振兴调查队”前往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白沙河村进行调研。

  实践团队邀请到白沙河村90后“村官”王作楼进行访谈。王作楼大学毕业后,拒绝了多家企业邀请而毅然选择回归家乡当“村官”。他积极拓宽白沙河村产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现在,白沙河村建立景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花椒种植基地、柑橘种植基地,依托“党建+合作社+贫困户+农户”模式成立农资超市,打造技术服务队,实现了紧扣特色农业,加快富民增收的目的。

  青年村官与青年学子的交集是“青年”,区别是青年村官做的是乡村振兴考卷,青年学子做的是学校考卷,而这次近距离观摩乡村振兴考卷的机会不仅让研究生感受到做好这份考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体会到做好这份考卷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与才智。

  探报京振兴之路 寻产业发展之径

  8月4日-7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第37团队—“ 报京乡产业发展微记录团队”前往镇远县报京乡调研,并在此与贵州民族大学助力镇远县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们“邂逅”。

  团队成员在贵州民族大学松柏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烨老师带领下,用镜头记录下了返乡创业大学生龙云开展乡村稻鱼养殖、家禽养殖和计划引进蜜蜂养殖的创业故事;贵州民族大学驻石桥村第一书记苏春花老师为当地引进了假发制作产业,目前已经惠及报京乡的石桥村,松柏村和报京村多个农户。

  团队成员还了解到报京乡非物质遗产侗族刺绣也独具特色,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邰木香创办了“报京余珍风情园”刺绣工作坊,带动当地50余名妇女参与,实现了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华丽转变。

  各研究生实践团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各乡镇各村寨。大家心怀理想,躬身前行,在与当地干部职工、脱贫攻坚先进模范、民族文化传承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当地老百姓广泛接触和交流中,普遍感受到乡村振兴这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正在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们对当前贵州省乡村振兴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和感受,同时也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多思考。(通讯员: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作者: 编辑:瞿凯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