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邮新闻 > 正文

南京邮电大学学子用数字“钥匙”打开历史“大门”

2021-09-28 13:29:51 来源:未来网

  一把金陵折扇缓缓打开,尽显中华文化艺术魅力;一座虚拟党史展馆,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交互式设计的故事生动讲述建党百年的历史征程;“漫话战邮情”漫画带你感受南邮校史的厚重……这些都是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在近日举行的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总决赛中的参赛作品,他们用数字艺术设计的“钥匙”打开了历史“大门”。最终,《白下玉扇》《星火初燃—VR党建展馆》《穿越百年党史 感悟时代精神》《百年风雨路 漫话战邮情》等作品设计精美,立意深远,荣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取得的成绩在江苏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百年党史,赴一场视觉和精神的盛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南邮学子闵天鹏的心里,早期共产党人不畏艰辛努力奋斗的故事无不让人备受鼓舞,闵天鹏、李孟豪、朱浩组成的团队期望能通过沉浸体验的方式把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和事迹传递给更多的人。于是他们打造了一个能够科普中国共产党历史的VR线上展馆,献礼建党一百周年。

  他们将VR党建展馆命名为“星火初燃”,这一作品综合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艰苦历程。

  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饱含艰辛和努力。展馆的空间设计、动线设计、建模、程序开发等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凌晨才从工作室出来都是常有的事。谈及创作中的迷茫阶段,闵天鹏非常感激指导老师们的辛勤付出:“高桐、余洋两位指导老师对展馆空间的次序、配色、元素体量于空间位置关系等给予了耐心的帮助。只要心中有目标,就有前进的动力。我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天,成就感无比强烈。”

  满怀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感悟和初心,南邮学子郑楠创作了《穿越百年党史,感悟时代精神》的设计作品,以当下常用的手机端H5为表现方式,回顾建党百年来的大事件,并趣味性地将H5设定为一个穿越性的故事,引发用户共鸣。

  创作过程中,郑楠付出了不懈努力。从刚开始的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党史,认真梳理每一个事件,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完成H5后,更加深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之情。”郑楠谈到。虽是独自成队,但她不是孤军奋战,指导老师和室友给出了很多帮助,她说:“调整H5框架、梳理时间线、调整画面、修改画风等。在老师和室友的鼓励和帮助给了郑楠继续创作的勇气和动力。”

  峥嵘校史,观一卷风雨红军长征情

  南京邮电大学有着近80年的办学历史。这段历史里涌现出许多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物,他们用一个个艰苦拼搏的奋斗人生,书写着南邮特有的精神与气质。由聂泽嘉团队创作的《百年风雨路》正是讲述了学校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的故事。

  团队最初产生制作秦老先生事迹漫画的想法,是在入学之初参观校史馆之后,了解到秦华礼老先生对于南邮的意义,便毫不犹豫地确立了主题。秦老先生有本著作名为《百年风雨路》,这是秦老先生对于他一生的自述。团队认真研究之后,在漫画故事章节的选取上进行了反复斟酌,并最终将漫画命名为《百年风雨路,漫画战邮情》。

  聂泽嘉也遇到很多困难,从漫画的制作到视频的制作,里面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团队去探索、实现。视频拍摄、剪辑、配音,遇到盲区就去学,找同学和老师帮忙。指导老师从始至终一直陪伴着团队的成长:动员队伍,推进项目进度;带领团队考察校史馆,力求真实。

  在深入了解秦华礼书记峥嵘一生的过程中,整个团队被秦老坚定不移地传承长征精神、红军精神的事迹所感动,也对南邮校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感悟激励着团队运用自己的特长,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用行动传承红色精神,践行初心使命。

  白下玉扇,赏一隅千年金陵的文化瑰宝

  一把扇子,印记一段故事; 一手技艺,唤醒一段回忆;一段视频,记录一份传承。“白下玉扇项目原名为“金陵折扇”,最初只是团队在校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课题中的作品。但随着我们对它进一步了解,愈发体会到它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以此,我们决定在这个项目上深耕下去。”白下玉扇项目团队的成员丁颖、陈雨昕、朱鸿羽、黄行健、李想从相关的信息收集到可视化设计,从纪录片的拍摄到动画元素的融入……最终完成了金陵折扇的数字短片,将作品送到了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的赛场。

  一年多的创作过程处处铭记着团队成员的汗水与收获。随着折扇淡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信息也变得不易收集。为了获得生动的一手资料,团队多次往返金陵折扇研究所,参观学习并用心记录;为了了解它的制作过程,他们向相关的手艺人虚心请教……团队五人不忘初心、分工协作、迎难而上,也结为了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朋友。

  金陵折扇的艺术魅力、匠人们的心血倾注、团队的齐心协力,赋予了这部短片不凡的生命力。团队想通过此作品唤醒人们对金陵折扇的热爱,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折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助力它的薪火绵延。(通讯员:南京邮电大学李海博 陈红)

作者: 编辑:瞿凯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