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大新闻 > 正文

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团队:严管厚爱 让青年人做自己最想做的研究

2024-10-10 09:56:52 来源:未来网

  走进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环化绿”,一个个以绿色为底色的“文化墙”“学术栏”,学院简介、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学生科创……琳琅满目的展板是学院在各个领域斩获的众多成果。当走到人才队伍展板前时,学院党委书记陶莹仔细介绍着每一位学院青年才俊,以及他们的学科方向、研究成果,那种自豪仿佛像一位家长在“炫耀”自家小孩一样。“学院未来就掌握在青年教师的手中,我们要为青年教师发展搭好台,铺好路,让他们做自己最想做的研究。”陶莹神情坚定地说。

  今年8月,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学校获批各类资助项目共计25项,其中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获得11项,9名青年教师一举拿下2项面上项目、7项青年项目,一战成名!

  

  把好“进人关”,不做“填空题”

  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其成长与发展对于学院提升整体水平、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对此高度重视,先从“源头”把关,在选人用人上标准严格,学历、科研基础等是硬性条件。为此,学院院长闵宇霖亲自筛选每份简历,即使是成百上千份的简历亦是如此。“我对学院的学科发展、研究方向最清楚,我知道学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来筛选简历是对每一位应聘者最公平的。”闵宇霖说。

  经过闵宇霖的筛选,进入面试的比例近1:30,这样严格的选人标准是学院一直坚持的。除此之外,应聘者还要进行两轮面试,第一轮由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教授、教师代表作为评委,考核应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第二轮面试由班子成员作为评委,了解应聘教师的道德素养、个人发展规划、奉献精神等。“你未来三年的目标是什么?五年之后想成为谁?”这是每一位应聘教师来面试的必答题,“只有目标清晰,路径才明朗。一个对未来发展有期待、有规划的老师,才有冲劲儿、有奔头儿。今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9位青年教师中有7位都是近三年新引进的。”闵院长说。从采访中就可以感受到陶书记和闵院长对这些青年人的赞赏和肯定。

  选好人才下一步就是培养人才。那么,如何有效激发青年教师的内驱力,促进他们快速健康成长,环化学院领导班子也是花了大心思、下了大功夫的。一方面搭建平台,提供足够多的支持;另一方面用制度约束,同时也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心理等等,及时调节青年教师因工作或生活方面的问题所出现的负面情绪,用大家的话来说,可谓是“软硬兼施、严中有爱”。“我和闵院长经常在全院大会上一个扮‘白脸’,一个扮‘红脸’。”陶书记说她和闵院长两人在“带队伍”方面十分默契。学院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全院大会

  “学院是我们愿意来,来了进步快的地方”

  此次获批面上项目的吴伟老师和获批青年项目的曹怀杰老师,两位年轻、有活力的90后老师,参观了学院青年教师孵化室,吴老师调侃道,“年轻人们平时就是在这里‘卷’的。”学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新进青年教师要在孵化室完成几个“小目标”,才有“资格”回归自己所在的学科教研室。相对统一的目标让大家干劲十足,同样也“卷”出了成果。

  去年腊月29的晚上,环化学院大楼里还亮着几盏灯,曹怀杰、吴伟和几位老师在孵化室眉头紧锁,他们还在反复讨论、修改基金项目申报书。“撰写申报书历时半年,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大改了。基金项目申报绝不能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说自话,这是我经过专家指导后的切身感受。”吴老师感慨道。从选题到内容,每一次推翻后的建立,这其中的心酸不言而喻。每一轮基金申报前,学院总是会联系不少同一学科方向的“小同行”、同一研究领域的“大同行”帮助老师们反复打磨稿子。“那天晚上,刚刚拿到同济大学专家的修改意见,想尽快消化掉,我的学生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节能减排的决赛”,曹怀杰老师一边讨论申报书,一边还要去另一个办公室指导学生。然而这样“紧凑”的生活,对曹老师来说算是家常便饭,他一周至少要住在临港校区两个晚上,“我很羡慕家住在临港的老师,我家在闵行,通行占用了我很多时间,所以我要把每天有限的时间合理安排好。”曹老师笑着说。简简单单的对话,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些年轻教师对教育科研事业的赤诚与热爱。

  

  说起对教学工作的感受,吴伟老师谈起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与现在的变化,“以前我一心扑在科研上,现在我成为老师,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如果我能帮助学生找到方向,这比我自己获奖都要幸福。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所谓的‘热爱’,但这件事能让我感到快乐。”

  

  让科研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前些日子,我们接到院里发布的通知,学院将组建A、B、C三类院级团队,学院4-6位教师自由组合成队,副教授以上可担任团队负责人,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热血沸腾。我们又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了’”,曹怀杰老师兴奋地向我们介绍学院今年新出台的制度。这项制度是学院为整合学科方向,聚集人才力量的又一项创新举措。

  到目前为止,学院成立了9个院级科研团队,曹老师和吴老师分别选择了两个B类团队。谈起难度,他们表示压力虽很大,但动力也特别大。“我们知道学院是要集合力量办大事,所以我们愿意挑战。”曹老师这样说道。每个团队包含讲师、副教授、教授,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相近,学院每位教师都找到了各自的学术归属感,老教授带领青年教师,成长空间大大增加,他们再也不是“单打独斗”了。

  学院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让青年教师们除教学科研外,还担任学院的各类事务性工作秘书。就如吴伟老师,他不仅要完成科研教学任务,还要担任学院的科研秘书,同时还成为所在院级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当我们问起吴老师是怎样在自身教学与科研都不松懈的情况下,去胜任科研秘书和院级团队负责人时,吴伟老师笑道,“我也不是铁打得,有时事情多了难免会有些焦头烂额。为此,陶书记找我交流了三次,开始以为是自己犯了错误,要被训话,后来发现陶书记是在疏解我的情绪,告诉我怎样在繁杂的工作中捋顺头绪。”也正是这份细心与关爱让吴伟老师有了更大底气去战胜困难。他说,“正是在这种工作的不断历练中,让我明白如何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站在学院发展角度谋未来,这其中的门道和经验需要多层面地学习。”采访中,吴伟经常提到老教师们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我们的机会其实是老教师们给的,他们对我们帮助很大,不仅是科研方面,还有教学、生活等等。”吴老师说道。这种传帮带的精神早已在学院落地生根、遍地开花了。

  青年,是时代发展最蓬勃的动力;青年,是社会前行最向上的力量。他们有敢于追逐梦想的底气,敢于争当大先生的勇气,在大有可为的时代里有所作为。这就是环化学院这群青年教师真实且生动的映照吧。(通讯员:樊丽达 孟繁晨)

作者: 编辑:瞿凯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