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大新闻 > 正文

​2025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在上海电力大学召开

2025-06-30 08:56:52 来源:未来网

6月27日,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上海电力大学承办的“2025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召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副主任张慧翔,上海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盛春,以及来自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代表、企业代表等出席会议。本次研讨会以专题报告、圆桌论坛等形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

开幕仪式上,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致辞。他指出,“AI+”时代背景下,教育范式、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正发生深刻变革,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上海电力大学自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专业结构优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他期待与会代表凝聚智慧,为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核心难题贡献真知灼见,共同开辟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道。

专题报告环节由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克勇主持。三场专题报告围绕应用型人才培育方向,从产教深度融合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从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到考核评价机制优化,系统把脉关键环节。

张慧翔以“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生态,助力应用型技术大学建设”为题,运用“5W1H”分析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在逻辑和实施路径。他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注重技能训练,又要强化思维培养,着力构建覆盖全职业生涯的多维动态评价体系与终身学习机制,形成精准的职业能力发展画像。通过统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大改革主体,协同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改革,系统构建良性互动的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宁聚焦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重点工作,从构建符合校情的专业分类、加大能源电力特色课程体系的供给量和供给能力、开展行业特色的学科竞赛、实施校企“双耦合”计划、“招生-培养-就业-发展”联动等六大方面,全面介绍学校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办学的创新举措。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分享同济大学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新布局与实践。他指出,数智化时代对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提出新要求,同济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始终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学校发展规划紧密联动,以高质量科学研究、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准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并与运行机制联动调整,从而将学科发展动能转化为人才培养势能。

当日下午,高校专家学者与行业企业代表共聚圆桌论坛,围绕“AI+时代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招-培-就-发展’”“产教融合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圆桌论坛由杨宁主持。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杨亮介绍了该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举措: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在课程中融入实践环节,设置各类项目计划;同时依托7个微专业和两个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与交叉复合型人才。

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处长伍蓓以科技引领人才培养为主题,分享了该校的改革路径:围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数智赋能”理念,基于“以生为本、五大原则、八项举措”的框架,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传林介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点专业建设中,学院通过调研百余家企业,精准对接行业人才需求,并采取“产教融合、课赛结合、双证融通”等模式,协同培养数智化人才,真正实现“行业出题、校企共答”的育人机制。

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主任顾新荣指出,技术迭代对员工技能提出新挑战,企业需要兼具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学校校友,他希望电力学子持续精进专业素养,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技术本领,成长为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学校校友朱佳敏结合个人成长经历,指出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学校能创造更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为国家重点行业和企业保持领先优势提供智力支撑。

上海电力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学生副书记、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等百余人参加研讨会。(通讯员:樊丽达

作者: 编辑:耿玥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