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撑中国主导世界能源革命?如何破解产教融合难题,抢抓“双碳战略”机遇?上海电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唐忠教授团队数十年磨一剑,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打破产教融合时做时新、时做时难的困境,成功示范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新模式。日前,该团队《面向能源革命,能源电力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双赢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办学历史上国家级教学奖项历史性突破。
该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能源革命所需高端人才培养为导向,联合政校企三个主体,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为主线,以双创教育为特色,首创“1+1+N”方式,实施“双三四五”联合育人,破解校企冷瓶颈,系统解决了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培养行业特质育人不够、工程资源育人不足、科技创新育人不实三大突出问题,为人才力量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1+1+N”模式创新,推进产教融合实体化。通过“1+1+N”推进“站-平台-基地”的梯次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创建培养和创新同频共振、校企共育共赢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与国家电网上海公司、华电电科院等超20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体研究生工作站37家,研究生实习基地100个。例如,通过政府搭桥、政策引导,学校与中国电气岛、新能源产业岛扬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暨产教融合联盟,在区域内14家企业布点分站;扬中超30位企业导师指导研究生,承担50余项企业项目,有效推动校企生三方共赢。
“双三四五”路径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化。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双参与、三交互、四联合、五延伸”,强化产教融合育人内涵。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培养研究生工程能力;凝练企业技术需求,将技术瓶颈和实践问题从“产线”带进“课堂”;依托企业项目开展学位论文,确保研究生研究行业真问题,解决产业真需求;通过产业文化和现场情景育人,培养研究生职业品质和行业情怀。聘任企业导师350人,知名专家100人;校企协同6次修订9个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共同建设200余门能源电力特色课程;改革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创新“参与重大工程、攻关卡脖子技术和成果转化孵化”等代表性成果制度。近年来,研究生获省部级科创竞赛奖1000余项,国家奖400余项,累计获奖人次超3000余人。研究生参与企业攻关项目3100多项,学位论文抽检100%合格,就业率近100%,稳居上海第一;在国家电网就业视同985高校研究生。
“共生共享”机制创新,实现校企利益一体化。“一盘棋”谋划,产教融合基地、学科平台、研究生创新学院、国家科技园四轴联动,共同融合“学科-课程-人才-平台-机制”全要素功能模块,协同打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全过程创新链路,为校企利益共生共享提供长效机制保障。国家电网等重大企业向学校人才培养开放省部级及以上平台30余个,校企合作新建新能源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3个。国家发改委智能微电网国家级示范工程在学校成功建设运行,推动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行业技术转型升级。
该成果自系统设计、全面实践和推广应用,持续十余年,相继获上海市一流研究生引领计划、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上海市双一流建设项目支持,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东分部,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扬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政企合作代表和成果联合单位,在成果研究、设计、实施、推广全过程给予了大量支持。十余年铸一剑,成功打造了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样板,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累计受益近7000名研究生,为我国主导世界能源革命做出了实效贡献。
在全球双碳战略背景下,顺应中国引导的世界能源变革大势,团队将继续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砥砺深耕,载誉前行,团队带头人唐忠教授表示:“将持续开展能源电力卓越工程师研究生培育计划,坚持转型布局、守正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伟大祖国育栋梁,为能源电力添新彩!”(通讯员:樊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