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电新闻 > 正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子张同捐献造血干细胞 救治一位母亲

2020-05-28 14:14:42 来源:未来网

  未来网高校频道5月28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李欣芮)5月中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2019级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张同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救治了一位江苏的血液病患者、一个42岁的母亲。

  据了解,张同是西电有新闻报道的第8例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全国的9619例,河南省第854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救人一命的事,是值得做的事” 

  说起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还要从四年前的一天说起。

  大一的一天中午,本打算去献血的张同因为吃饭去晚了,丁香食堂东门路边只剩下中华骨髓库的摊位,虽然据工作人员说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概率,张同想着献这个也能救人,没怎么犹豫就填了表抽了血。

  没想到4年多以后的2020年2月,他竟接到配型成功电话。“您好,张同!有位白血病患者与你的骨髓配型成功了,现在情况比较紧急,需要你在三天之内考虑是否愿意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如果同意,我们将进一步采集血样,为你做高分辨率的配对检查。”

  “一开始我还有点懵,不过回忆起献血救人的初心,又上网查了一下目前的配型成功情况,我决定说服父母同意我去手术。”

  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这种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张同的家长也曾表示过担忧。但重重顾虑都被儿子的坚定决心和耐心解释打消了,最终,张同的家人均表示了支持。

  “我们也通过医生朋友打听得知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是白血病患者最后的治疗办法,成功率在80%左右,捐献造血干细胞真的是救人一命的事,是值得做的事。”张同的父母说。

  “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捐献的过程中,本来有两次遇到困难“转身”的机会,但张同都没有丝毫退缩和动摇。一次是新冠肺炎疫情,另一次就是造血干细胞动员。

  三月中旬,张同接到前往西安做高分辨率配对检查的通知。由于当时正处于疫情紧张时期,还在河南南阳家中的他意识到,没有私家车也没有公共交通,人员的省际流动会非常困难。而他要救助的患者近期已经病情加重,不能再等下去了。

  “一定有办法的。”张同赶紧尝试联系陕西省红十字会及河南省红十字会,协商能否将他的资料转移到河南,在郑州就近捐献。最终,他如愿以偿了。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5月7日,张同如期入住河南省肿瘤医院做术前造血干细胞动员。因为正常人的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数量并不能达到要求,张同每天早上七点和晚上七点都要打一次动员剂,直到捐献那天早上打完。每次打完张同身体都会有些不适,有时晚上不舒服只能吃两片止疼片来保持睡眠。就这样,一共九针,张同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5月12日早八点,张同准时躺上手术台。整个手术持续近210分钟,总共采集了他20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手术顺利完成。

  “既然一开始选择了捐献,我就要尽力去克服各种困难,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张同笑着说。

  “再有需要,我还会去的!” 

  5月20日,经过血常规检查,张同的所有细胞都已恢复正常,他所帮助的患者也正在逐步恢复。

  “我们不曾相识,而你的出现给了我重生的机会……谢谢您让我有机会可以回到亲人的身边……”。一封来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来信,言辞中满是感激。

  辅导员张波通过疫情通的位置变化得知张同的事迹后表示:“他一直都很低调,也很怕我们为他担心,但是这个过程的艰辛我们都能体会,也都为他感到骄傲!”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电人”,踏实、认真、严谨是本科辅导员史晓彤对张同的评价,“不管是班级活动还是学业成绩,他可能不是站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但却始终是默默为大家做着自己力所能及贡献的那个。”

  “其实本科时我就深受我们学院红色朝阳班同学们的影响,就已经深知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肩上的责任。”当谈到他对这次捐献的感受时,张同说。“相信任何一名西电人,都会和我一样挺身而出,我真的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低调的他自诩平凡,却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再有需要,我还会去的!”当被问及如果以后还有配型需求他会怎么做时,张同斩钉截铁地回答。

  虽然,张同的义举可能目前只拯救了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但他勇敢奉献出的无私和大爱,是给处于社会中的我们每一个人的馈赠。

作者: 编辑:未来网新闻安鑫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