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通信教育领域,他们怀揣科教兴国梦,扎根西电潜心钻研,编教材、探理论、育英才,以知识最纯粹的力量,铸就通信领域的荣光,他们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与曹丽娜教授。
一位是首版教材的奠基者,一位是数字化资源的开拓者,这对相差三十岁的教育搭档,用二十余载的默契合作,矢志不渝推动通信学术进步,倾尽全力培育行业栋梁。《西电不无聊》从《通信原理》教材背后的匠人对话中领略知识传承的故事。
樊昌信:七秩耕耘铸经典
作为累计重印109次、覆盖600余所高校的《通信原理》教材总设计师,从北大学子到军委教员,樊昌信教授,这位九旬教育家常说:“教材不是冰冷的铅字,而是师生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跨越半世纪的编写哲学
站在摆满通信原理(1~7版)教材的陈列架前,这位精神矍铄的教育家,道出了教材编撰的三大核心准则:“首先要匹配全国师资学生的平均水平,其次要保证逻辑严密概念清晰,最后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在樊昌信看来,教材编写是门精准的平衡艺术。他特别强调 “每个术语首现必须明确定义”,这种严谨源自高中时期自学的逻辑学基础。每隔五年的修订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删减过时技术,新增前沿内容,使经典教材始终焕发时代生机。
从北大到军校,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抉择
1952年的毕业分配,为他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面对 “进部队搞通信” 的调令,樊昌信记忆犹新:“当时只觉得服从分配天经地义。” 正值抗美援朝关键时期,张家口军委工校的教室里,既有奔赴前线维护通信设备的机务班学员,也有系统学习四年的未来技术军官。在弥漫着硝烟味的教学岁月里,樊昌信立即投入机务班的教学工作,为前线培养急需的通信人才。这些特殊时期的教学经验,后来都沉淀为教材编写的重要养分。
与西电共成长的七秩春秋
“我的年龄与校史完全同步。”1952年任教至今的73年间,樊昌信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被樊昌信视为 “黄金时代”。这期间他接待多个国家代表团,出访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将我国通信理论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舞台。多个国内外学会会士,正是国际学界对这位中国学者深耕不辍的认可。
退而不休的银发岁月
2000年正式退休的樊昌信,开启了 “第二人生” 的精彩篇章,依旧保持着五年一版的教材修订节奏。闲暇时这位 “老顽童” 周游60余国,从佛罗里达迪士尼的过山车到埃及金字塔的探秘,处处留下求知的身影。“教材修订和环球旅行本质都是探索未知。”如今94岁高龄的樊昌信依然保持着清晨工作的习惯,书房里堆满各国的新版通信教材。在他看来,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搭建知识阶梯,让后来者能站在前人肩头触摸更高远的星空。
曹丽娜:通信原理四十载
笔墨传承育英才
作为《通信原理》教材核心编委、西电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曹丽娜教授始终以笔墨传承通信火种,用四十载光阴诠释着西电人的坚守与担当。
高考恢复首届学子,命运转角遇见西电
1977年,中国教育史翻开崭新一页。作为高考恢复后首届应届生,曹丽娜与全国570万考生共同走进考场。当27万录取名单尘埃落定时,这位河南姑娘的人生轨迹因西电招生老师的 “抢人” 行动发生剧变。“当时我的简历被西电老师从成堆档案中选中,他们带着通知书直奔我家。” 回忆起这段传奇经历,曹丽娜眼中泛起温暖笑意。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母亲举着通知书在家属院奔走询问的场景,成为她与西电结缘的鲜活注脚。那位及时科普 “西军电” 实力的四中老师,更让这段缘分平添几分时代印记。
石凳上的奋斗青春,两套笔记见证芳华
初入西电的曹丽娜,面对陌生的通信领域也曾茫然。“当时连通信是什么都不懂,但西电人的字典里没有畏难二字。” 在硬件设施简陋的岁月里,图书馆的书架被求知若渴的学子扫荡一空,课堂上 “双笔记学习法” 蔚然成风——白天速记要点,晚间自习重纂精要。令无数西电学子动容的自习记忆,在曹丽娜讲述中愈发清晰:“夏日备考时,有位女生的汗水把木桌浸得发白。” 这些定格在老校区的奋斗画面,如今化作复刻的石凳景观,无声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勤学精神。
从学教材到编教材,四十年笔墨守初心
作为樊昌信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她亲历了这门 “西电招牌课程” 从油墨飘香到数字赋能的蜕变。“许多教师见到我们总说 ‘终于见到教材背后的真人’。” 曹丽娜感慨道。这份持续四十年的教材传承,已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成为西电精神的具象化载体。如今第八版修订在即,她带领团队探索数字化创新,让经典教材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生。临别之际,曹丽娜驻足梧桐树下寄语学子:“通信原理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代代西电人智慧的凝结。希望你们在‘石凳上’续写新的学习故事,让求真务实的精神永远在校园流淌。”
樊昌信与曹丽娜:通信原理教材背后的 “匠人对话”
在一本本通信原理教材中,两代人跨越四十年的笔迹在泛黄书页间重叠交错。樊昌信教授抚摸着1980年首版教材的布纹封面,曹丽娜教授凝视着第七版数字化教学资源界面,这对相差三十岁的教育搭档,用二十余载的默契合作诠释着教材编写的时代传承。
破冰者与传承者:教材重编的时代使命
“当时国外技术突飞猛进,我们的教材却停滞了整整十年。”樊昌信仍清晰记得首版教材诞生的特殊背景。1978年春,教育部正式下达《通信原理》教材编写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樊昌信带领团队在信息闭塞的环境中艰难突破。他们从零开始搭建知识框架,白天教授课程,晚上伏案写作。
字斟句酌:教科书里的匠人精神
“写教材时我眼前总坐着个 ‘虚拟学生’。” 樊昌信独创的 “对话式编写法” 影响了几代编者。他要求每段文字都要经得起课堂检验,这种理念深深感染了后来加入团队的曹丽娜。“樊老师常说教材不是文献综述,要让学生看得懂、用得上。”
“‘无法实现’和‘很难实现’,二字之差就是科学态度。” 曹丽娜至今记得那次 “用词之争”。当时她撰写的天线设计章节被樊昌信用红笔批注:“建议将‘无法实现’改为 ‘需要极高成本且技术难度极大’。” 这对搭档开启了“交叉审核” 制度:每章内容必须多轮交叉互审。“字斟句酌,尽量避免给读者带来困惑。”
亦师亦友,心心相惜
褪去学术外袍,这对忘年交展现着更为温暖的生活图景。曹丽娜眼里的樊老不仅是通信理论的奠基人,更是位深谙生活美学的智者——书房翰墨余香未散,厨房已飘来东坡肉的醇厚香气。其亲手烹制的传统佳肴,让曹丽娜家人赞不绝口;与夫人陆老师周游列国的奇闻轶事,更成为两家围炉夜话的珍贵篇章。在曹丽娜及家人心中,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师者身份,化作一盏照亮学术与人生的明灯。(通讯员:张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