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新时代,笃行致远启新程。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战略定位,以服务云南“三个定位”为使命,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学校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奋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机电答卷。
亮眼成绩:
师资队伍建设成果丰硕
近年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建设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4个;培养省级“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7名,教育人才8名,青年人才1名;获“全国模范教师”1名,获“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名匠”培养对象1名,引培博士15名,深化产教融合,聘任银龄教师8名,柔性引进14名高层次人才,其中6名国家级技能大师,重点专业群“双师型”教师比例79.66%,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的比例55.74%。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学校对师资建设的系统谋划与创新实践。
特色路径:
多维度构建“双师”培养体系
如何让教师既有“教育情怀”又有“工匠本领”?学校探索出一套“组合拳”。
立标准:构建“五位一体”教师标准。以“四有”好教师标准,以建设教师优良师德师风为指导,促成“师德师风、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研科研能力”等五位一体教师标准的构建和执行。坚持“校企共培、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及优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搭平台:搭建“四支撑双领衔”教师培养平台。搭建以“校内实训基地、科研科普基地、校中厂专业群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群”为支撑,以“校企名师、名匠(大师)”领衔的“四支撑双领衔”教师培养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向、分类别培养具有特色的“双师”队伍,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养,全方位推进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达到“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目标。
优化落实外引内培的人才制度,强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打通内部教师上升渠道,鼓励培养本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学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博士4人,与云南多个知名企业及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培养培训平台,柔性引进14名高层次人才,其中6名国家级技能大师,2名享受“国贴”人员,将企业经验和工匠精神带入学校、带入课堂。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将青年骨干教师编入名师、大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推动国家级、省级、校级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培育名师、大师,内部培养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人才15人。
强培训:加强师资培训顶层设计。探索师资培训新渠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理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培训研修机会。学校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开展战略合作,签订培训协议,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新进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
活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建、考、评、树”的激励机制。以师德、能力、绩效、贡献为导向,以深化教师考核评价、职务评审、岗位聘用、绩效分配等为重点,形成促进教师“双师”能力发展的新生态,以促进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提升、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助推学校向“双高”院校迈出坚实步伐。
未来规划:
锚定“5545”工程,向“金师”再出发
站在新起点,学校师资建设明确三大方向。
抓师德师风:筑魂强师,做“经师”与“人师”统一的“大先生”。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任务,实施“教育家精神筑魂强师行动”,推动教师队伍向“国内一流、南亚东南亚知名”目标迈进。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5545”高水平职教“金师”建设工程。一是构建5渠道引才模型。聚焦云南重点产业,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校企互聘、银龄教师、产业导师5种方式,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建设“五维素质能力提升新模型”。以师德为核心,从执教、专业、研究、技术技能、团队协作5个维度,建立教师发展评价标准,重点倾斜先进智造、绿色能源两大专业群;三是构建四级递进式人才培养体系。以“院—校—省—国”四级体系为抓手,通过绩效激励激发二级学院主动性,推动“双师”向“金师”升级;四是建设“教师五步晋升职业规划刻度尺”。将教师发展划分为“入职期—发展期—骨干期—带头人期—专家期”,制定“职业规划刻度尺”,结合“十五五”规划,每年选派20%教师进企业实践,培育“大国工匠”。
改机制:多元评价,实现教师与学校“双赢”。从师德师风、教学成果、业绩贡献、社会服务等多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潜力,提升办学影响力与科研创新能力。
“育人”的关键在“师”,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双师”队伍建设为支点,撬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书写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机电答卷”。(通讯员: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