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招那些事 > 正文

民企就业本科生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就业比例增加

2025-02-26 11:26:18 来源:未来网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指出,民营企业在我国就业格局中持续发挥着“稳定器”作用,成为吸纳就业、保障民生的关键力量。报告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3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2.3%,提供9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

民营企业依托其规模优势与多元业态,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多样化就业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和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超半数本科毕业生在民企就业

长三角、珠三角吸纳力持续较强

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比例较为稳定,2019至2023届该比例保持在51%-54%之间,2023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4%,即每两名本科毕业生中就有一人选择民企就业。

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中小微民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小微民企吸纳超三成应届本科生。2023届本科毕业生在中小微民企就业的比例为31%,较2019届(28%)增长3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来看,2023届在民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占比较高,本科在上述两个地区就业的占比分别为28%、25%。“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长三角有225家企业入围,广东有50家民营企业入围。长三角以上海、宁波、温州、苏州为引领的多中心制造业发展格局,以及珠三角以深圳和东莞为引领的制造业发展格局,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空间。

民企就业满意度逐年攀升,薪资增长“后劲十足”

随着民营企业通过优化工作环境、完善职业发展体系等举措持续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满意度和月收入均逐年上升。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3届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本科生就业满意度达到75%,较2019届上升10个百分点。在民企就业的本科生对工作的认可度和幸福感逐步增强。

在薪资方面,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月收入也在稳步增长。2023届在民企就业的本科生平起薪为6072元,较2019届(5428元)提升了644元。

与其他类型企业对比,虽然大学生在民营企业就业起薪不占优势,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其薪资增长潜力显现。

具体来看,2018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在民企就业的月收入过万(12051元),仅次于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12995元);较同届毕业半年后在民企就业月收入(5063元)增长138%,涨幅分别高于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127%)、国有企业(104%)以及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75%)11个、34个、63个百分点。

就业于民企的本科生,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就业比例增加

随着民营经济不断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拓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高技能、高素质的知识型、创新型劳动转变。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在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端设备制造业等典型的高新技术行业,成为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的主要选择。

从行业类分布看,2023届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本科生主要就业的行业类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8%),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7.6%),机械设备制造业(3.7%)位居前十。此外,对比2019届在民企就业的本科生,在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就业比例从6.5%提升至7.6%,在机械设备制造业就业比例从2.7%增至3.7%,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从“制造工厂”到“创新引擎”,民企正以科技硬实力重塑就业市场。随着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扩容,民企或将成为毕业生实现职业价值与技术创新双重目标的“新赛道”。

据麦克思研究院数据说明:

202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4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4.3万。202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3年3月初完成,收回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3.5万。202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2年3月初完成,收回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5万。20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1年3月初完成,收回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4万。201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0年3月初完成,收回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6万。

麦可思曾对2018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过毕业半年后、三年后的跟踪评价,2023年底对此全国样本进行了五年后的第三次跟踪评价,旨在通过更长的时间跨度观察毕业生的发展变化,全国本科生样本约4.2万。(策划:赵莹 许磊)

作者: 编辑:高富灿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