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从“煤业黄埔”到“智造先锋”全国主流网媒记者聚焦重庆工程职院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05-22 06:27:05 来源:未来网

5月21日上午,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内,思政课教师正向记者们讲解“雄关漫道真如铁”展区的历史影像。一旁的“数字思政”教学区,几位记者“穿越”到红军长征的雪山上,重温历史荣光,感受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这里是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的第五站,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们,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这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独特魅力。

合影留念。周涛 摄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这里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

“原来思政课还能这样上!”参观完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后,中国西藏网记者陈濛濛不禁感叹。这个数字化思政场馆,是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入选首批高校场馆育人优质资源项目。场馆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大主题,通过1000余张历史图片、智能机器人讲解、VR虚拟互动等现代化手段,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搬”到了眼前。

在“换装互动区”,记者们换上不同年代的虚拟服装,体验“沉浸式思政课”。央广网记者韩清然笑着说,“这样的思政课,学生能不爱学吗?”

随后,记者团来到校史陈列馆。这里以“序厅—历史厅—现代厅—未来厅”四大展区,全景展示了学校自1951年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泛黄的毕业证书、老照片,见证了学校“技能筑梦、职教兴国”壮阔征程。

走出校史陈列馆,记者们来到芳草湖畔,饶有兴致地加入到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制作非遗漆扇、簪花,体验投壶、射艺等活动,感受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如果说思政课和校史陈列馆展现了学校的“软实力”,那么接下来的实训中心则让记者们见识到了学校的“硬核”一面。

记者在学校实训中心现场拍摄。周涛 摄

在有限空间一体化救援实训中心,一堂地下空间救援实训课吸引了记者目光。学生们身着专业装备,操作“受限空间智能支撑系统”,在地下空间搭建生命通道。学校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已连续五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应急救援赛项冠军,其研发的救援设备已应用于多个矿山基地。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这里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当看到学生们熟练操作各类救援设备,国际在线记者曹琴举起相机,连续按下了快门。

在智能制造装备工程中心,记者们体验了“未来工厂”的魅力。该中心与企业共建,占地1800平方米,总投资3600万元。工业机器人精准作业,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调试智能产线。工程中心负责人表示,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手企业岗位。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与赛力斯、比亚迪合作,共同建设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聚焦智能网联技术、智视巡检、数智化应用软件等领域,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养高技能人才。

座谈会现场。周涛 摄

“这所学校让我看到了职业教育的无限可能”

“74年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2万余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在西南地区煤炭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干部中,学校校友占一半以上,被誉为西南‘煤业黄埔’。”媒体记者座谈会上,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易俊的欢迎辞掷地有声。

易俊用一组数据展示了学校的实力。据了解,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培养12万余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12个,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

“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易俊说,学校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探索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座谈会上,媒体记者们围绕学校发展踊跃提问。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细致回应,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作者: 编辑:瞿凯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