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民新闻 > 正文

接续奋进 向着梦想破浪前行 贵州民族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

2021-05-14 10:14:10 来源:未来网

  2021年5月17日,贵州民族大学即将迎来70岁生日。

  时光如流,70年前,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知名爱国主义人士、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者欧百川先生积极呼吁、多次奔走下,贵州民族学院获批成立。

  70年奋进,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省属重点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博士项目点的贵州民族大学,如凤凰翱翔天宇。

  70年再出发,贵州民族大学上下勠力同心,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党建引领、学科谋篇、创新驱动、治理保障”为总体思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破浪前行。

  向奋斗者致敬,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领航定向,党建引领中的“民大作为”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作为肩负培养时代新人责任的高校党委,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创新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梦想领航,为梦想护航。”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的话掷地有声。

  纵览贵州民族大学的发展历程,学校的每一步发展背后都有着党的建设的坚强支撑,学校党的建设的每一次创新又会推动学校发展进入一片新的天地。

  学校党委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充分展现出党委举旗定向的领导核心作用。

  学校党委狠抓思想建设,驰而不息,为学校发展立起了精神支柱。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构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四个自信’,担当‘五大使命’,强化‘五个认同’,注重‘五建六抓’”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狠抓建章立制,强化阵地管理,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抓牢国家安全、宗教工作和保密工作,确保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地落细落实。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获“全省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党委围绕“服务学校发展、服务社会进步、服务师生成长”的宗旨,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齐专职组织员,严肃“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员发展,优化教育管理,创新党建方式,完善考核体系,确保《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地见效。近五年,发展党员3826名,新建7个基层党委,优化基层组织设置50余次,各级党组织、党员获省级以上表彰160余项。大力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科级以上干部培训3000余人次。培养和引进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人才12人。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每个党支部都成为战斗堡垒,带动全校基层党建水平全面提升。

  学校党委高悬利剑,正风肃纪,坚持纪律建设守底线,校园氛围风清气正。层层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三转”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廉政环境建设,完善干部日常监督机制,反腐防线日益巩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有力地确保了学校发展行稳致远。

  “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学校党委坚持制度建设作保障,制定学校章程,扎实开展制度建设“废改立”工作,“把权利关进制度笼子”的精神不断落实,动态编印重要管理制度,提供办学治校强力制度保障,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学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以锐意进取的姿态,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生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奖项153项,获贵州省电子设计竞赛等省部级奖项436项。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获5个一等奖,实现贵州省历史性突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党委,学校4次获全省普通高校目标绩效考核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积极作用,健全群团组织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开创了工会、共青团等群团工作新局面。群团领域获省部级以上表彰230余项,学校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共青团乡村振兴调研扶贫实践队等多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获评“全国优秀团队”或入选“全国优秀团队案例”。

  大学之道:人才培养中的“民大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一个有着近四十多个民族学生的大家庭,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将“明明德”作为人才培养的金钥匙,并不断探索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立德树人”新路径,创新提出“三元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维护好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三元融合”人才培养理念是将“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同求谐的民族团结精神”三种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有人文情怀、创新精神、社会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学校坚持在课程体系中实施“三元融合”,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形成了“贵州美术的民大现象”“贵州音乐的民大现象”“贵州文学的民大现象”和“贵州传媒的民大现象”。学校坚持在第二课堂中实施“三元融合”,良好学风校风进一步巩固。近5年来,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共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奖项1000余项。在学生社会实践中坚持“三元融合”,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进一步显现。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坚持“三元融合”精神,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2017年9月,学校获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为省内唯一获得表彰的高校。

  学校注重在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培育中融入“民族团结精神”,组织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相关成果为助力贵州建设特色文化强省做出了重要贡献。注重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民族团结精神”,开设70余门面授课程和100余门网络在线通识课程,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开设民族特色班,构建少数民族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巧妙地将“民族团结精神”融入思政工作中,通过承办“爱我祖国 兴我中华”全国民族院校大学生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观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深植每一位学生心中,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在成长成才成功的过程中执着攀登、收获精彩。

  一项项改革,辨证施治;一次次创新,硕果喜人。

  学校多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三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2019年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三元融合”思政理念获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以“三元融合”民族教育创新实践系列成果入选教育部精品项目并获多个省部级一等奖。

  此外,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CDIO工程教育改革为切入点,在建筑学、机械电子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实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建筑学专业培养将艺术、民族和技术相融的“ATNCDIO”建筑设计人才,大大提升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还与省委宣传部共建传媒学院,培养大批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且实操能力强的传媒人才;与北京广慧金通公司共建西南地区首个空中乘务专业;与中关村软件园、浪潮集团等IT业巨头共建软件工程专业,为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培养储备人才;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合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专才……

  德立则人立,从学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中,既有11年坚守贵州海拔最高村寨海嘎村、十九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波,也有让民大旗帜飘扬世界之巅的张宇轩;既有带领群众摘穷帽的村支书宋冰,也有学界翘楚、商界领袖;既有省部级领导干部,更有数以万计曾在或正在偏远山区执教的各类奋楫者、奉献者。他们扎根基层安贫乐道服务桑梓,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永久牌”人才。

  “三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施,不仅让课堂鲜活起来,让思想鲜活起来,让知识鲜活起来,更让教育鲜活起来,让新时代的“大学之道”鲜活起来。

  勇担使命,文化传承中的“民大担当”

  面对多彩贵州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贵州民族大学勇担传承民族文化重任,致力于地区民族文化资料的整理、保存、研究,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扎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贵州兼具地域差异性、民族多元性、发展包容性的本土文化,无疑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厚沃土和无限空间。学校苗学、布依学、彝学等子学科研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校先后主持或参与“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全省民族识别调查、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开展了75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参与水书文献、彝族文献、布依族文献整理,出版了《苗族简史》《布依族简史》《侗族简史》等大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著作。

  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别项目立项 137 项,省部级项目立项 630 项。教师发表 SCI、EI、CSSCI 论文 600 余篇,实现在《自然-通讯》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零”的突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 72 项。历届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彝文古籍夜郎文化史料辑译》等4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鉴定“优秀”等级。

  学科建设方面,“民族学”学科群已形成“本—硕—博”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民族社会学、民族人类学、民族法学等近20个领域。学校14名二级教授的教学与科研均与“民族学”学科群相关或交集,逐渐形成了西南地区民族学一流专家学者矩阵。基于世居民族研究产生的各项成果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推动瑰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上升为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底色、贵州标志。

  除此之外,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和贵州美术创作的重要基地,秉承“立足贵州,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守正创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精魄、滋养艺术创作,创新多元性教学方式,实现跨专业、跨学科教学与创作。同时美术学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通过设讲堂等形式,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开展培训,为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近5年,美术学院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美术作品展览数百幅,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30余项,学生的油画等各类作品在各级各类美展中获省级以上奖94项。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是全国首家以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且以认知科学冠名的学院,首创“认知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7项。社会学学科建设最显著的特色是注重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四个研究方向都具有浓厚本土化色彩,目前,该学科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6项、省部级项目47项。

  作为民族高校的体育与健康学院,则始终坚守“民族性”特色,重点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把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成贵州领先、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学校获得9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2017年,体育与健康学院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殊荣。

  除以之外,学校师生在文艺创作上也是出手不凡,策划拍摄的微电影《拼命的理由》获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大赛特等奖;《银凤钗头》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教师在全省“双百”创作工程中入选10幅作品,占征集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推陈出新,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和文艺频道,为贵州少数民族文艺赢得全国声誉。

  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映现出贵州民族大学各学科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不懈追求。

  乡村振兴,社会服务中的“民大智慧”

  “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是每一位教育人的梦想,帮助地区消除贫困,是梦想实现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山梁,民大理应走在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提高站位,把‘单向粗放扶贫上升为双向精准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在引领山乡巨变的同时,更彰显出民大的智慧、力量与情怀。”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的话语中透出坚定与自信。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事情要从细节着手,养成精准思维,教育扶贫攻坚,更是重在精准,贵在精准,难也在精准。贵州民族大学在镇远县“三乡十村”的教育扶贫行动中,高度重视“精准化”,依托学科优势和实践特色,按照“镇远所需,民大所能”原则,经过缜密调研,科学制定并全力推进“六个专项”计划,逐渐形成了“专项规划,谋篇布局引领发展”“专项培训,提升能力奋战脱贫”“专项扶志,培育激活内生动力”“专项助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专项助困,聚焦解决现实问题”“专项助农,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工作格局。

  学校特别设立了“弘毅奖学金”和“弘毅助学金”,专项用于奖励资助结对帮扶点考入学校的大学生、当地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中小学生,点燃了贫困学子的希望之光。以学校驻村帮扶为题材拍摄的微电影《跟驻日记》,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2018年12月18日,为了更好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现代化,贵州民族大学胸怀大局开新局,与镇远县委共同组建乡村振兴学院,全力践行“扎根本土,服务民生,因需而智,问需育人”理念,围绕构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行动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综合智库育人平台目标,紧扣“一个研究智库,两类人才培养,三项延伸工作”的建设内容,将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培育新时代新兴办学模式,切实打造校地合作共赢优质平台,持续探索乡村振兴发展之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后小康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自乡村振兴学院成立以来,通过“现场教学+创业指导+实地观摩”的形式,开展了产业培训、技术服务、产销对接、基层党建等方面工作,培训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推动农业农村产学研融合等系列行动,为该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在干部培训、科技兴农等优势,探索“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建设长效脱贫机制,在“党建+”长效脱贫机制的引领下,镇远县青溪镇铺田村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规划创办1360亩玫瑰花海基地,与贵州花酒厂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年终保底收益,将村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统一安排到基地有偿务工,就地就近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使贫困户“天天有活干、月月拿工资、年年有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产业扶贫取得明显的效果。

  学校还在三都县设立了 “贵州民族大学 三都水族自治县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习基地”“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习基地”“贵州民族大学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携手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教育元素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元素,为三都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2019年4月25日捷报传来,镇远等18个贫困县(市、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实现脱贫摘帽。相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新奋斗的起点。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立于“两个五年”交接、“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关口,贵州民族大学怀揣梦想,意气风发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历史已然见证,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只要坚持苦干实干,山海可蹈;未来也必将见证,在全体民大人的团结拼搏下,学校将以更坚定的政治站位、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笃定的文化自信、更深邃的战略眼光,驶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的梦想彼岸。(通讯员:贵州民族大学任洁 邹璿 卜玉辉)

作者: 编辑:瞿凯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