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河海大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02-26 14:29:40 来源:未来网

  自2012年以来,一批批河海人紧握扶贫的“接力棒”,扎根秦巴山区,建设美丽乡村,帮助定点扶贫的石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也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肯定。日前,教育部专门发来信函,对河海大学的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感谢,称赞学校干部师生“把青春和奋斗挥洒在扶贫路上,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扶贫路子。”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也描绘了接下来一个时期中国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河海大学也将一如既往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和耐力,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做好“四个加强”,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强政治引领实现产业兴村

  产业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继续把产业振兴摆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学校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将助力脱贫攻坚的议题纳入其中,继续把服务对口帮扶地区产业振兴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建立逐步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帮助贫困群众摘了穷帽再拔穷根。

  在服务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中,提高政治站位,与当地“十四五”规划、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等深入融合,通盘谋划、统筹兼顾、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找准切入点,描绘好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寻找“契合点”,树立“一盘棋”“一张图”的理念,使其充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当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增强村庄自我发展能力,成为现阶段助力石泉县乡村振兴工作的“金钥匙”,同时也使高校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步而行。

  加强协同协作构建帮扶联盟

  随着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教育部也在积极探索推进高校扶贫组团模式,开展地域群、组团式、联盟化的高校合力攻坚,通过集聚高校、政府和企业多方力量,开展组团式扶贫。

  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察设计研究组成“石泉县定点帮扶联盟”,围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乡村振兴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政策性研究,可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政府政策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高校智慧和力量。这既能够使得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真正实现充分的共享、互动,做到教育资源统筹、技术资源统筹和人才资源统筹,在脱贫攻坚中实现整体发力,形成强大的社会服务能量。同时,帮扶联盟也可以集中优势补齐高校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短板和不足。在希望的田野上探索组建帮扶联盟,可以吸引高校实力雄厚的校友企业在乡村投资兴业、调动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等,由此形成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合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告别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加强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所谓“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贫工作的根本在于贫困群众思路和观念的转变,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很可能再度返贫。只有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发挥首创精神,树立主体意识,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自力更生,靠智慧和劳动改进贫困落后的面貌,扶贫工作才能最终取得实质和长远的成效。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是要协助乡村把党组织建设好、把村领导班子建设强,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学校党委将继续创新机制,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将扶贫开发和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党建扶贫互促、校地合作共赢。着力培养一批“领头雁”“带头人”,使其主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致富,以实际的效益来引导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出战斗堡垒的作用。二是要制定适合当地的文化扶贫思路。在助力乡村建设中,学校要立足当下乡村发展现实,结合当今时代乡村条件,积极探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树立为当地农民所认同、所遵从的发展理想,规划绘就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恢复乡村自主造血能力与动力。三是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扶贫必扶智,对于落后地区的人民群众,学校将一如既往聚焦产业和就业需求,量身定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激发致富贤能的示范担当热情,吸引进城农民荣归故里,促使大学生村官“留心”扎根农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加强教育扶贫确保长效实效

  教育是高校的优势资源,而教育扶贫正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只有改变了人,改变了思想,带来了知识,启迪了智慧,脱贫和返贫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近年来,在定点扶贫的道路上,河海大学也一直在积极谋划长效扶贫机制、防止返贫的实践思考,把握历史转折,充分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振兴乡村教育,补上教育脱贫攻坚的短板,从而更好更快打赢脱贫攻坚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一方面要对农村硬件薄弱的中小学进行帮扶,更要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另一方面以“爱国、科学、立志”为主线,根据当地的民风乡情,潜意识中引导中小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将来扎根家乡作贡献。高校还应该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培训。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方法,讲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和听得进的话,让群众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

  后扶贫时代的推动力是教育扶贫,通过弥补农村教育短板以提高农民基本文化素质,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农村家庭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促进新时期乡村教育布局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以教育扶贫为导向,统筹各类教育均衡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稳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提升乡村整体文化水平,以文化兴村、人才强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巩固脱贫成效、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该校表示,将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不断助力激发产业、市场、教育、文化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的道路上贡献河海智慧和力量。(通讯员:河海大学李婉婷 张春平)

作者: 编辑:瞿凯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