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山西大学石文杰:新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学术力量焕发新活力

2023-05-26 09:12:07 来源:未来网

  石文杰,本科就读政治与行政学专业,硕士进入山西大学攻读政治学,师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华教授,对研究的热爱以及导师的影响,让他选择继续在政治学领域深耕,攻读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跟随马华教授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读博期间发表了《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党建引领村务监督的实践逻辑——基于粤东北J县“三务”联合监督的实证考察》《数字技术驱动下乡村空间正义逻辑及其重构》等多篇文章,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全面金融助力研究》一书。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山西省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专项行动、山西省农村厕所革命摸排整改第三方评估工作、广东省民政厅委托的“新形势下村务监督新模式研究”、山西大学交叉学科“新时代中国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研究项目”、广东省蕉岭县人民政府委托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合试点项目”、山西省兴县人民政府委托的“山西大学兴县校地智库合作建设项目”等项目。

  练好“基本功”,从“田野”中汲取力量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一个研究成果的成型是一段漫长的过程,从初有想法,到明晰问题、反复论证、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产出新的成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广泛的阅读、多次开展田野调查,反复试验对照,这些都是做好一个研究的基本功。石文杰一直致力于数字乡村和城乡发展方面的研究,他曾跟随导师去到陕西、山西、河南、广东等地方进行实地调研。为完成“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相关调研,石文杰同学扎根河南汝南县村庄将近半年之久,作为一个外乡人如何能够融入到乡村这个复杂多变的大环境里是他遇到的首要问题。他所研究的对象是最普通的人民大众,怎么去和有着不同生活背景、人生经历的百姓打交道,如何进一步和地方政企打交道,获得最真实的、最有价值的调查资料,这些都需要他适应和转变角色。石文杰提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学到了很多。我认识到在进入研究之前就要和老百姓产生一种联系。人都有血有肉的,要深入开展调研、得到有价值的真实的材料就不能只把‘调研’当做任务,只想着去完成这一次的调研任务和工作。我们需要在前期做大量基础了解,要用一颗探究的、好奇的、想要发现实际问题的真心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发自内心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带着真情实感与群众交流沟通,在每天的朝夕相处中和当地建立一种很深厚的情感,抱着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态度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但要注意的是,在学术方面我们也要保持价值中立。”

  让学术研究更接地气,让乡土中国的未来更有底气

  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是做好相关研究的必修课、基础课。硕士期间,石文杰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许多致力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科研训练。他曾参与了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的“南农实验”项目,该实验推动地方改革创新而产生的“蕉岭模式”后来上升为全国经验。他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语言不通是调研时最普遍的问题。调研需要和老百姓做访谈、交流,虽然有时地方政府部门的同志在旁帮忙翻译,但这样可能并不能保证访谈的客观性,但是没有地方部门的同志帮助,有时又听不懂接受访谈的百姓想要表达什么,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并且记下录音,之后一边整理一边理解。学习生活里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日益进步的一级台阶,因一个问题苦恼的过程同时也是“破茧”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上楼梯的过程。田野调查离不开和当地群众打交道,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状况和问题,极大锻炼了他与人交往和抗压应变的能力,在调研中聆听了许多故事,也真实感受到了广袤的乡土中国。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石文杰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普遍困难就是怎么在访谈过程中发现问题。为了调研顺利进行,石文杰每次都会提前组织规划,与所在地的人员对接好。“去一次要有一次的意义,要带着问题去调研。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调研的深入,研究问题也会更加清晰,有时还会有新的灵感出现”,石文杰总结到多次的调研经历如此说道。他表示,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由问题切入调查,找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建立分析框架。实际上这种研究是需要一个过程积累的,在不断地调研实践中与不同主体交流,才能全面、立体的认识一个地方,而不仅仅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式线性思维。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主要矛盾,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三农”。在硕博期间的实地调研令他对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了更深刻、更真实的感触,这样的感触不再是纸上的再三强调,而是通过亲身体验发出的由衷感慨:“我们研究‘三农’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要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真正地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切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凝结一份乡土情怀,让未来早点到来

  基层是拉近党和人民情感的重要窗口。石文杰参与的研究需要在乡村进行走访调查,扎根乡村便成为了他们的日常。石文杰硕士期间虽在山西读书,但是没有在山西的农村待过,机缘巧合下跟着老师去农村暗访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深,他说:“山西农村人少地多,空心化非常严重,大部分的村庄人数少而且老人占比很大,这种不平衡的人口分布可能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相较于广东、河南等地,整体的生产生活和整体发展都比较难。走访调研的这些地方里面,因为具有随机性可能会产生一些样本偏差,但确实反映了有一批村子还是发展得比较滞后,当实地看到山西农村的发展,亲身感受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反差和不同地域乡村的差距,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想为这个地方做些什么。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想法在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这个平台上,立足山西做一些扎扎实实的调研,尽己所能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当他谈起自己的研究时,眼睛是亮的,也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希望所作的研究能给当地发展作贡献,也希望利用一切机会,从身边的人开始,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社会现状,关注乡村的发展,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他在采访中提到:“农村有它自己的发展轨道,它承载着农业生产的功能,其次它在生活上应该是更加现代、便捷,而不是完全按照城镇的方式进行。同理,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也开始走进乡村,乡村的数字化也不同于城镇”。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现在的数字技术、数字工具,包括在数字乡村建设,都应当按照农村发展的思维来进行,数字化工具的渗透可以切实改变基层政府的治理效率。数字化就像当年文字下乡一样,将科学技术引入乡村,从而一步步打破传统乡村发展滞后的问题。这个过程,使得乡村的市场经济结构和体系得到优化,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可能会很艰辛,但是结果一定是值得的。”他谈到所作的研究时,非常坚定地说道。

  “政治学关注农村发展,进行调研之后,会整理形成咨政报告,或者是一篇学术论文,如果研究成果能够被地方政府采用,比如改变政府政策制定的一些走向,哪怕只有1%的改变,这个研究也是很有社会价值的。研究的意义在于展示真实的农村,认识真实的中国,增进与政府层面的管理、决策与治理,提供一个认识农村的窗口平台,把握中国社会的底色”,石文杰在采访中说,“我就想要做好乡村振兴”。

  少年当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

  石文杰表示之后还会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和工作,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好的思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山西大学 甄晨冉 武恩泽 牛玲玲 田浩)

作者: 编辑:瞿凯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