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队深入调研乡风文明建设

2025-07-09 10:00:25 来源:未来网

6月24日至7月2日,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队在任艳妮、罗楠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先后赴延安、蓝田、渭南三地,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此次调研以“传承乡约文化,践行文明新风”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田野观察等形式,探索传统乡约文化的现代治理价值,挖掘基层典型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各地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在文明实践和移风易俗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本次调研得到了陕西省委宣传部文明办、蓝田县委宣传部、渭南市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蓝田县民政局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园、下邽镇西关村等单位提供实践指导。

古今融通:乡约文化焕发新生

在蓝田县,团队深入调研了中国最早成文乡约《吕氏乡约》的现代转化。当地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等古训融入村规民约,众多村庄将乡约融入村规民约,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邻里纠纷调解等具体事务制定细化标准,形成“传统智慧+现代规范”的治理模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古籍数字化展示、乡约精神通俗图解,将古训转化为现代文明准则。在渭南市临渭区葡萄产业园,团队成员感受产业园的发展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团队走进葡萄园和三贤酒庄,了解“科研+企业+农户+基地”的新型经营模式,见证了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带动乡村的生动实践。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深度融合,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田野调查: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调研团队深入延安市各县区,聚焦移风易俗中的突出问题,与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在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中,团队师生与当地村干部聚焦移风易俗推进中的难点堵点展开交流研讨,为破解传统习俗提供了新思路。在蓝田县,团队重点考察了婚俗改革成果,县民政局通过创新结婚登记流程,融入《吕氏乡约》的核心理念,引导新人签署《文明婚俗承诺书》。在渭南市,西关村通过三次修订村规民约,实现了村民从“要我遵守”到“我要参与”的观念转变,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活力。

知行相长:思政教育深耕沃土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社会调查,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学生们在田野间触摸政策落地的实际效果,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在蓝田县参与家训书写、在渭南葡萄园与农户交流、在延安研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课堂认知到“田野体认的升华。实践队员王本泽感慨道:“通过亲历乡约文化的现代转化实践,我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论意义,这激励我们要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动能。”通过与基层干部、村民的深入交流,师生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带队教师任艳妮表示:“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把基层治理鲜活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让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

校地合作:乡村振兴谱写新篇

社会调查团队师生一致表示:“从档案室的修订手稿到田埂上的农民笑脸,真切体会到‘治理有效’在基层的鲜活实践。”调研团队将三地的典型经验与问题梳理成册,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此次调研成果丰硕,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探索了新路径。

据介绍,未来,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发挥学科优势,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动乡约文化研究成果转化,通过建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乡村振兴案例库”、组建“师生调研宣讲团”等措施,真正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中贡献智慧与力量,为培养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探索新路径,共同谱写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新篇章。(通讯员: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编辑:耿玥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