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电新闻 > 正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一鸣:搭建学生思辨的“脚手架”

2025-08-11 09:57:46 来源:未来网

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定格在2010年。那年,刘一鸣告别学生身份,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老师。

十余年间,青葱岁月的记忆褪去,但学生时代的英语演讲比赛经历,却像不熄的火种,持续投射在她职业生涯中。

当年那个活跃在舞台上的参赛选手,如今隐于幕后,默默注视着、托举着一批批参赛学子,向更高的舞台攀登、跋涉,“沐”光而行。

不过,作为指导老师,她还能从学生备赛的忐忑中,听到自己曾经的“心跳”,理想之光,依旧炙热。

从“如何赢”到“为什么赢”

西电选派选手,参加“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最早从2002年开始,作为最早参加本项赛事的院校之一,至今已有20年的参赛历史。

20年来,学校参赛选手屡获佳绩,曾获陕西赛区一等奖以上奖项19次,曾8次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总决赛,并在全国总决赛中3次获得全国二等奖以上奖项,1次跻身全国前列,进而代表中国参加孟加拉国举办的亚洲演讲大赛。

从参赛学生,到指导老师,刘一鸣坦言,“是一种奇妙的‘角色反转’,最大意义在于视角的改变。”

作为选手,刘一鸣认为当时的自己,更关注“如何赢”;作为指导教师,她则更关注“为什么赢”,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

除了演讲辩论课,刘一鸣还承担综合英语课的教学工作。在她看来,后者更注重“标准化”,但前者鼓励学生进行“没有标准的创造”,因此演讲教学的个性化更强,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特的个体。

刘一鸣说:“每个学生的气质、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我们有两位选手,男生的风格温和而坚定,女生则比较外向活泼,所以就让她用激昂、澎湃的方式去表达,用学生的话就是展现‘用力过猛的美’。”

另外,演讲教学不仅关注语言,还涉及学生知识储备、思维训练、舞台表现、心理适应等多个维度。刘一鸣表示,“甚至可以说,训练是从‘深呼吸练习’开始,到‘即兴问答’结束。”

在教师精力、课程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尽量保证教学质量,刘一鸣会让学生,通过西电智课平台上传演讲视频,以生生互评方式,让学生收到尽可能多的反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参加比赛,在实战中经受锻炼。

演讲是一种“思维体操”

演讲,是一种基于信息、观点、感受的舞台表演。

在课堂上,刘一鸣经常给学生说:一般人的输出仅仅是输入的30%,而语言的懒惰来自思想的匮乏。

实际比赛中,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临场发挥等因素非常重要,但如冰山理论所揭示的,冰山之上,是演讲者的才艺绽放、精彩亮相,冰山之下,较量的则是思想、内涵和视野。

如今,演讲比赛的要求,也在变化。之前是“说好英语”,现在则需“用英语讲好故事”;以前关注语言准确性、表达流利度,现在强调思想深度、文化内涵和国际视野;比赛题目,则从偏个人化的话题,转向更宏大纵深的社会议题。

刘一鸣说:“教学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会给学生分析优秀演讲案例,课下布置演讲赏析作业,帮助学生提炼优秀演讲的经验要素。”

在课堂和训练中,刘一鸣和她的同事搭档朱琳菲,已习惯随时随地给学生出即兴题,碰到社会热点事件,两个人就会互相分享,以此让学生的思维、眼界,跟上时代节奏。

2024年,在第25届“希望之星”风采展示大会年度盛典(全国总决赛)中,外国语学院翻译系2022级本科生魏思琪,经过4轮激烈角逐,荣获“大学成人组”特等奖,晋级全国6强。指导教师刘一鸣、朱琳菲,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魏思琪说,“最大的困难出现在第3轮,晋级时打了场加时赛,话题重新抽取,好在比赛前刘老师的叮嘱,让我在遇到突发情况时,稳住了心态。”

据魏思琪回忆,比赛前一周,刘一鸣从各个地方收集最新的时事热点,形成即兴演讲题目,十几个题训练下来,让她对即兴演讲更有信心。

在刘一鸣看来,演讲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点的构建和论证训练,能使学生在面对不同观点时,敢于质疑和分析;处理复杂信息多了,条理化思维会增强;为准备演讲,学生还要学会整合不同领域知识,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

“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回忆学生时代“打比赛”,刘一鸣称自己尽管发音不是最漂亮、反应不是最快,但还算是个积极分子。

“偶尔‘rebutal’做得不够好,会被搭档‘嫌弃’,”刘一鸣说,“即便如此,还是要敢于尝试,不试试、不坚持一下,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英语演讲课程和比赛的“大门”,面向全校学生敞开。不光英语专业学生,刘一鸣团队还会鼓励理工科学生参赛,“说不定就‘解锁’新的能力,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来自2022级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王艺翔,于2023年9月加入英语辩论队,在刘一鸣指导下,一步步“打怪升级”,于2024年11月获得中国大学生辩论赛全国二等奖。

通过刘一鸣的《演讲与辩论》课堂,王艺翔逐渐加深了对辩论相关理论体系的理解。

王艺翔说:“参赛后,刘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辩题,比赛中时刻保持着关注,让我们感觉不再是单打独斗、孤军奋战。”

王艺翔认为,个人的兴趣并不局限于专业,人文社科的知识,有些和生活直接相关,了解起来非常有趣和受益。

为了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刘一鸣在交流中会多观察和了解学生,鼓励和建议思维敏捷的学生去打辩论、有思想深度的同学练习演讲、舞台表现力强的同学参加配音比赛、喜欢讲故事的‘i’人尝试短视频大赛。“主要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扩大表达‘舒适区’。”刘一鸣说。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是刘一鸣很喜欢的一句话,也浸润着她对演讲教学、指导学生的思考体悟。

在她看来,进窄门是选择一条并非容易的路。演讲辩论确实很难,不是一条人人愿意走的路,“但人生很多美丽的蜕变,不也是从穿越‘窄门’开始?”

而走远路,则是指看到和相信坚持的价值。刘一鸣认为,真正的演讲能力,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地训练,需要反复打磨,慢工出细活。

“至于见微光,就是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闪现出的小小突破、小小顿悟,”刘一鸣说,“可能是学生突然掌握了眼神交流的力量,也可能是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很珍贵的成长信号。”

AI:演讲教学的“十字路口”

在AI时代,不少行业和领域受到冲击,过去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观念和价值,也在发生松动。在此背景下,演讲的本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刘一鸣认为,当AI能在几秒钟内生成一篇高质量的演讲稿,那单纯背诵漂亮台词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因此,在她的课堂上,教学重心也在发生转变。

2025年延边大学食堂阿姨毕业典礼演讲的视频,曾在网上出圈,这也引起刘一鸣的思考,“她的演讲全都是真情实感,非常能打动人,个人色彩、真情实感,是机器没有的‘语言’。”

演讲的评判标准也在变化。刘一鸣说,“现在我们更看重现场应变能力、回答问题的深度,比如学生在即兴演讲和问答环节,展现出机智和幽默,在AI时代就显得尤为珍贵。”

课堂上,刘一鸣的学生借助AI生成了演讲框架,但填充的却是学生在山区支教的真实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刘一鸣看来,人工智能对演讲教学既是挑战,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能让教师重新回归演讲本质——表达作为人的经验和情感,这才是演讲最美好的部分。(通讯员:白毅鹏

作者: 编辑:瞿凯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