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本科期间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与院士团队并肩攻关;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核心技术;赴QS全球TOP20高校深造;一毕业便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研院所等锁定……这不是梦想中的场景,而是西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学校遵循分层阶梯式发展路径,不断拓宽实验班学科覆盖范围,扩大选拔规模,每年有10%的本科生纳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因材施教”的土壤中找到专属成长坐标,实现个性化发展。
本研贯通:一生一方案个性化培养,打破学制壁垒
学校实施“本研贯通”培养,系统规划本研学习时间,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个性化支持科教、产教融合培养,引导和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深度研究。
早期科研介入机制:本研贯通实验班学生于第5学期前即可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组),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实现“本科阶段接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
个性化培养方案定制: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本研一体化”课程,将学术论文、企业实习、国际交流等环节系统融入培养全过程,避免重复学习,实现“一生一方案”;
能力导向评价体系:摒弃“唯分数”评价模式,以科研产出、项目实践、学术创新等综合性指标衡量培养成效,让学生从“被动应试”转向“主动创新”。
AI赋能:重塑教育全链条,打造智能培养新生态
当“AI+”融入人才培养,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单向输出,而是创新能力的孵化器,西电构建起覆盖“课程—实验—评价—管理”的AI全链赋能体系。
首先是智能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概论”必修课,建成15门通识课搭建认知框架,30门专业课深耕技术前沿,34门交叉课推动学科融合,52门赋能课强化实践应用,让AI成为“基础能力”。
智慧实验革新则是半实物在线实验系统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可远程操控真实物理设备,虚拟仿真实验、“口袋实验”等让科研随时随地发生。
双师协同课堂通过线下教师与线上AI教师组成“黄金搭档”,AI实时分析课堂互动数据,精准捕捉学生知识盲区,真正实现了“AI+HI”双师协同教学。
智能评价体系是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行为—能力”分析系统,实时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超前精准预测期末成绩,及时帮助学生持续改进,让教学干预从“事后补救”变为“事前引导”。
在这里,AI不是冰冷的技术工具,而是每个学生的“智能成长伙伴”。
顶配资源:院士总师领航,科研实战筑基
通过小班授课+研讨式教学+教师名师亲临,缓解“抢课”焦虑,与最优秀的学生共同成长,同时能提前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班专用实验室,斩获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竞赛奖项等多项成果,还有硬核科研训练全面赋能综合能力跃升,以及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多元化的海外访学项目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这里有师资“天团”——郑晓静、包为民、王中林等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天问一号”总师张荣桥等大国工匠走上讲台,教学名师、教师讲课竞赛获奖教师等优先在实验班配置,通过常态化开展“大师总师进校园”,让学生与行业顶尖人物面对面碰撞思想。
还有科研“特区”——实验班学生可提前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班专用实验室,由院士、国家级人才组成的导师团队亲自指导参与科研实践,通过项目制课题、校企联合课题、“卡脖子”攻关项目,锻造过硬的科创“硬实力”。
课程“硬核”方面,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开设“一生一系统”计算机系统全流程开发实训、“一生一芯”芯片流片实战、“一届一星”微纳卫星系统等课程,学生深度参与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迭代的全链条实践。首块学生全流程自主设计的芯片已顺利完成台积电0.18微米MPW流片。
通过国际“直通车”,助力学生“走出去”,常态化组织海外名校访学游学,同时将教师“引进来”,连续6年组织开展国际创新实践周,海外教授全程来华线下授课,开设全外文课程300余门。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顶级名校原版课程搬进西电课堂,让学生在“家门口”体验世界一流教育。
成效凸显:数据背后的“西电力量”
高推免率、顶尖高校深造率、优质就业去向、竞赛获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维印证了西电拔尖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升学与发展方面,2024届实验班毕业生总体推免率63%,73%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部分学生赴QS全球TOP20高校深造,部分直接就业的毕业生进入华为、宁德时代、海关等重点企业和企事业单位。2016届、2021届、2022届钱学森班学生实现100%深造读研,被誉为“最牛班集体”。
竞赛与成果方面,近2年实验班学生在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竞赛中斩获各类奖项2000项,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钱学森班学生为负责人的团队击败顶尖名校项目,勇夺季军。
教学成果方面,以拔尖人才培养成效为核心的两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奖项。
在西电,“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硬核实践。从基础学科到工程技术,从科研攻关到产业创新,西电实验班正以“顶天立地”的培养模式,书写着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的“西电范式”。(通讯员:牛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