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5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石榴籽”筑梦团师生一行10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红河育青禾·机电燃星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蒙自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马家寨独家村、多法勒村、永宁村、冯家寨村、嘎鸡组村、小新村、十七村、前进村等近20余个地方和有关企业,紧紧围绕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红色历史等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7月19日,团队首站来到蒙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举行授牌仪式,开启实践篇章。
参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溯源联大,感悟“刚毅坚卓”。通过历史照片、文献和实物,了解西南联大艰难办学历程,感悟“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及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精神。
马家寨独家村:深入果农基地 了解乡村振兴产业
7月20日,队员们深入了解蒙自石榴、鹰嘴桃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发现果农的“种养结合”有机生态循环模式,并结合专业知识为果农提供销售建议。
多法勒村:探索民族文化情
队员们了解彝绣、壮绣等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得知当地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模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碧色寨:追索红色历史浪漫情怀
队员们参观滇越铁路博物馆,了解“米轨铁路”修建历程与繁华景象,聆听哥胪士旅馆旧址作为地下交通站的红色故事。
永宁村:彝家烟火里的文化根脉
7月21日,队员们参观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展览馆和永宁小学,体验尼苏文化,与彝族老人交流,学跳彝族文化舞蹈,感受彝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尼苏小镇:歌舞声中的振兴答卷
队员们在小镇漫步,参观台子阁,傍晚观看民族歌舞汇演并参与其中,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
冯家寨村:探访古村落 触摸历史脉络
7月22日,探访中国传统村落,参观历史悠久的土砌房,感受乡村历史的厚重与传承意义。
冷泉镇党群服务中心:追溯红色足迹 感悟革命精神
参观红河州革命遗址——滇南战役冷水沟战斗地,了解战役历史,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力量。
走进民族村寨 见证团结交融
嘎鸡组村:作为彝族聚居地,该村实现“村村路路通”,人居环境优越,队员们在探寻彝族传统技艺的过程中,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小新村:汉族、彝族、苗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处,“跨民族通婚”成为常态,村民一句“只要喜欢就行”,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像家人般亲密无间的氛围,让队员们切实体会到民族团结是乡村发展的温暖底色。
下竹木孔村:在民族文化传习馆了解彝族非遗文化“三步弦”和“跳掌舞”。
冷泉哨怒村万寿菊:全球龙头扎根 洞悉产业链上的专业岗位
走进红河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分加工厂。正值收购旺季,堆积如山的万寿菊和忙碌的生产场景,展现了这一特色产业的蓬勃生机。
专业对接:从课堂到车间 就业路径豁然开朗
队员们与博浩公司工作人员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供用电技术、电工人才需求与岗位匹配展开深度交流。
蓝莓基地:27岁农场主的“双重身份”启示录
7月23日,在草坝镇十七村的红河安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美”)蓝莓基地,智能水肥灌溉系统精准运作的场景瞬间吸引了机电专业学子的目光。更令人震撼的是生产技术主管李通的故事——这位27岁的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以“公司技术骨干+家庭农场主”的双重身份,三年间将蓝莓种植规模从8.3亩扩展到70亩,年收益突破130万元。
“企业带技术、合作社联农户的‘622’模式,让技术落地有了载体。”李通指着连片大棚向队员解释。当被问及返乡创业初衷,他坦言:“看着蓝莓结果、农户增收,越干越热爱!”这番朴素的创业情怀,让队员们围着这位同龄人追问技术细节,更有学生现场实践智能灌溉系统的机电控制原理,迫切询问实习机会。
聆听李通取得的创业成绩,队员们都视他为创业的榜样,希望和他一样,走到基层就业创业,发挥专业优势,共同开创乡村产业振兴新面貌。
草坝和美家园:探访就业创业孵化平台 看青春力量如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队员们来到省级就业“幸福里”社区——草坝和美家园。这个集创业孵化、技能培训、资源对接于一体的平台,已发放创业贷款500余万元,孵化企业31家。工作人员展示的“十分钟就业圈”服务体系和免费共享直播间,让队员们看到乡村创业的完整支持生态。
听故事:政策暖心 铺就学子“归巢”创业路
实践团在“人才小院”聆听创业者们的心声。这里不仅是技术专家的“加油站”,更为大学生创业者量身打造了“一站式”服务包。
看服务:便捷贴心 “十分钟圈”绘就幸福蓝图
“十分钟就业圈”、“十分钟创业圈”的理念深深触动了队员们。草坝和美家园以实实在在的孵化成效与有温度的服务体系,不仅点燃了乡村创业的燎原之火,更在大学生心中播下了“到乡村去,在基层闯”的种子。
前进村草坝“好吃米”:解码“一村三股” 看见集体经济的就业引力
队员们来到前进村草坝好吃米稻业产销专业合作社进行实践调查,聆听前进村的创业故事。前进村党总支书记姜森耀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该社如何通过创新“一村三股”模式,整合资源发展优质水稻产业。从整合零散土地到建成现代化大米加工厂,合作社成功带动500多户农户种植1500余亩优质水稻,其模式更作为全国先进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推广。
展厅内热销的“云恢290”精品米和加工厂繁忙的生产线,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活力。更令学子们关注的是,2023年前进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6.78万元,这背后蕴藏着对农业技术、品牌营销、电商运营等各类人才的持续需求,为大学生返乡施展才华提供了清晰的产业依托和潜在的创业平台。
冷泉镇红土坡村:专访非遗传承人 助力彝族三步弦民族歌舞传承
专访红土坡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音乐传承人白兰,助力非遗传承。“从13岁在田间地头学唱高山腔,到如今成为非遗传承人,高山腔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传承人白兰向队员们讲述着她与这项古老艺术的深刻情缘。
查尼皮:红色查尼皮 初心再传承
7月24日,队员们前往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学习浮雕内容,参观茅草屋和陈列馆,聆听革命烈士事迹,接受精神洗礼。
蒙自陶艺空间:聚焦非遗传承 体验紫陶制作
在建水紫陶协会会员佴宣池老师指导下,体验紫陶制作工艺,感受非遗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保护传承意识。
7月25日,结束实践活动,“石榴籽”筑梦团由蒙自返回学校。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收获颇丰,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使命感,坚定了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点燃了乡村创业的燎原之火,更在大学生心中播下了“到乡村去,在基层闯”的种子,这场双向奔赴,正为广袤乡野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通讯员:肖艳萍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