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北新闻 > 正文

我党我军开创人民兵工教育事业的历程和启示

2021-05-14 15:46:00 来源:未来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学也迎来建校80周年。回顾学校艰苦辉煌的建校历程,必将激励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未来,走好新时代人民兵工教育的创业路。

  一、人民兵工教育事业的开创

  筚路蓝缕开先河。根据中央指示,1940年9月,八路军总部作出决定,开办工业学校,吸收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1941年5月,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在山西黎城县看后村举行开学典礼。学校隶属于八路军军工部,校长由时任八路军军工部部长的刘鼎担任。太行工业学校的诞生吹响了我党科教强军的第一声号角,开启了我党我军创办人民兵工教育事业的先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蓬勃发展迎鼎盛。为加强学校的领导和充实师资队伍,党中央调集当时根据地几乎所有的军工技术高级人才云集于此,这其中,校长刘鼎曾就读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后在德国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留学;指导员厉瑞康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刘致中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冶金专业,后又赴英国、德国留学深造……。1941年10月以后,又从八路军总部机关、各兵工厂选派近200人到太行工业学校学习,并将学校迁到条件更好的山西武乡县温庄村。全校师生数量增至317人,太行工业学校进入了发展最鼎盛时期。

  开枝散叶肇伟业。至1945年,太行工业学校累计培养高中级专业人才400余名,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力支援了全国解放区工业建设,为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兵工教育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新中国成立前后,太行工业学校师生参与接收山西、东北、重庆等地大部分大型军工企业。而留在太行根据地的一部分教师和学员赓续着人民兵工教育的薪火,学校先后更名为长治工业学校、华北兵工职业学校、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中北大学。如今,中北大学已发展成为我国一所有着重要影响和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我党我军开创人民兵工教育的深刻启示

  历史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人民兵工教育事业兴盛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兵工教育事业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以特有的先进性和强大的领导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人民兵工教育正是这一伟大胜利的真实写照和不朽丰碑。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头,人民兵工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全体兵工人的意志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党的旗帜下,团结兵工人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

  历史启示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人民兵工教育的鲜亮底色,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红又专”是人民兵工教育的基因密码和最核心的培养模式。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兵工教育用忠诚、担当和实干,出色完成了党和军队交付的艰巨任务。在此后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进程中,人民兵工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爱党爱国、矢志军工事业的“又红又专”人才。新时代,人民兵工教育要始终确保办学治校育人正确政治方向,面向强军兴军主战场、面向国防科技工作紧缺急需、面向军工生产实际,在立德树人重大实践中守正创新,建设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强阵地。

  历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是人民兵工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自力更生、科技强军的职责使命。人民兵工和人民兵工教育事业的发展史有力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人民兵工教育的传家宝,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能丢弃。太行工业学校时期,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勇于创新,发明“缸塔法”制造硫酸、“窑炉闷火法”韧化炮弹弹体、“坩埚炼铜锌法”炼制枪弹,被称为根据地“三大创造”,堪称我军科技创新“从0到1”的典范。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兵工人要再次勇敢担负起自主创新、科技强军的职责使命,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确保科技创新主动权、强军兴军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军队手中。

  历史启示我们,伟大革命精神是人民兵工教育事业自强不息、继续前行的精神支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军工文化。80年来,人民兵工教育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凝练形成的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是抗战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兵工事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一精神熏陶砥砺下,兵工人坚定“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以身许党、以身许国,坚守在党最需要的地方“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人民兵工教育必须坚定不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军工文化,提振和激发兵工人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作者系中北大学党委书记沈兴全)

作者: 编辑:彭茹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