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十六年接力支教助学

2022-12-09 09:46:39 来源:未来网

  总有孩子会悄悄地问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老师,你们为什么总穿着绿色的衣服?”

  绿色是西部的名片,绿水青山;绿色也是武汉理工大学志愿服务的代表色,青春奉献;绿色更是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信仰,把一年青春镌刻在西部的山水之间,成为16年来志愿者们永远的牵挂和坚守。

  传承:277名毕业生的选择

  读研、工作、出国,何去何从?

  2015届毕业生侯郡郡本有机会直接保研,但在看到学校研支团选拔通知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提交了报名申请。从入学迎新晚会《青春的责任》情景剧节目中,他看到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事迹,便萌发了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想法,“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三年来,侯郡郡的支教梦一直在心头萦绕。经过层层选拔,他成功入选武汉理工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

  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300多个日日夜夜,他和队友们不仅站好了三尺讲台,还坚持周周家访,足迹踏遍当地的山山水水。“支教的我如同一根火柴,偶尔在那片土地上亮了一下,虽然马上就熄灭了,但毕竟留下了光和热,这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一年的支教时光是短暂的,但对侯郡郡来说终生难忘。

  自2007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选派16批277名优秀毕业生,先后赴贵州省龙里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平塘县以及湖北省保康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开展支教助学。

  一批批志愿者在广袤的西部天地中用奉献浇铸理想,用吃苦砥砺人生,将奋斗的汗水挥洒,让知识与智慧在这片灵秀土地上孕育希望,让奉献的青春之花绽放在西部山水之间,打造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工作的闪亮品牌。研支团先后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6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7人等一批“理工群星”。

  引领:800公里的双向奔赴

  “支教老师告诉我:山的那边有更广阔的天空,更多彩的世界。他鼓励我走出大山去上大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陆韦博杰来自贵州省三都县,他在学校第四届大学生理论宣讲比赛中所提及的支教老师,是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任天成。

  2016年,在一次课后谈话中了解到陆韦博杰打算初中毕业后回家种地或者打工挣钱,任天成有些着急地问:“你想一辈子待在大山里吗?你就没一点志气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跟陆韦博杰描述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

  从此以后陆韦博杰满脑子都是四个字:走出大山。志愿者们留下的话语永远留在了这一片土地上,让孩子们都期盼着拥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在一代代研支团志愿者的陪伴下,他终于走出大山,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火车跨过长江大桥时,眺望随着长江蜿蜒的一栋栋摩天大楼,他对未来有了更广阔的憧憬。

  

  陆韦博杰只是千千万万支教团志愿者支教帮扶的一个缩影,16年的时间里,志愿者们坚守教书育人初心使命,为大山的孩子们打开一扇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支教团保康服务队积极联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启智铸材——STEAM科学教育”暑期社会实践队,结合学校定点扶贫工作,打造科普主题课堂,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支教团开展“七彩假期”“七彩四点半”活动,为多所乡村学校送去英语、音乐、美术等极度匮乏的课程200余节;充分发挥学校与支教地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推动服务地县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西部地区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均等化发展,用实际行动为西部基层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守护:1650个孩子的梦想

  2012年,在龙里县职业中学支教的第14届研支团志愿者杜鲁宁,在跟同学们聊天时问到大家大概多久回家一次。有的回答一周,有的回答两周,但有一个孩子回答说两个月或者更久吧,只要家里没什么事,就不回去了。杜鲁宁接着问,县城到你家有多远呀,为什么不回去呢?他说,大概两个小时车程,车票太贵了,回去一次要14块钱,来回就是28块。杜鲁宁的心颤了一下,“14块钱,就可以阻隔一个孩子回家的愿望。而平时我们又有多少个14块钱花在了无谓的消费上?”

  杜鲁宁通过家访了解到这个孩子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姐姐。姐姐前几年离家出走了,父母为了找姐姐,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大笔债务。弟弟后来出了交通事故治病又花了不少钱,本来可以上高中的他只能去读免费的中职校。

  像这样的孩子在2012年的龙里并不少见,孩子们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阻碍了上学的道路。为此,研究生支教团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始终将扶贫助学作为工作的重心。杜鲁宁将他纳入“理工·滴滴GO”助学金资助对象,并联系了资助人与他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这段《十四块钱的车票》故事,发表在人民日报,感动了无数人。

  2010年创立的“理工·滴滴GO”助学金在以武汉理工大学贵州校友会为代表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已累计资助1650余名贫困学生,捐赠了60余万助学金和价值150余万的物资。据统计,已有近20名受助学生考入武汉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滴滴GO”来源于贵州方言“一点点的”谐音,志愿者们12年来汇聚点滴资助,为大量寒门学子实现梦想注入物质和精神力量。

  陪伴:10000余人次关爱和助残志愿服务

  支教团拍摄的微电影《声带》在2020年获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评选一等奖,微电影的主人公是全国首个在特殊教育学校支教的志愿者陈会林。

  本科期间就活跃在“给盲人讲电影”“心心语”关爱自闭症儿童等助残志愿服务一线的陈会林,入选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后,了解到学校支教地新增三都县特殊教育学校,就主动申请去这所学校支教。

  “因为此前全国没有志愿者去特殊教育学校支教的经验,我也不知道应该提前准备什么,就只能抓紧练习手语,和室友说话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用手比画。”陈会林所任教的班级有7名聋哑学生,为了和学生尽快融入,陈会林大多数时间都跟学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给学生们缝补衣服、修剪头发、采买生活用品。由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有的身上带着异味,有的经常尿床,陈会林便一遍一遍地引导他们怎么做。

  除日常教学和生活辅助,教学生练习发声也是一大重点。陈会林让学生把手放在他的喉咙甚至舌头上,感受声带的振动;开导后天致聋导致不愿说话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愿意表达。他记得有一个孩子在父亲来接他放学时用力地喊了一声并不清楚的“爸爸”,那位父亲紧紧地把孩子揽入怀里,哭得泣不成声。

  立足聋哑青少年儿童自身发展需要,陈会林和队友们实施了“山里·山外”——聋哑青少年儿童社会融入计划,与武汉市第一聋校、苏州画信协会等结对,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聋哑青少年儿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该项目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除此之外,分布各地的研支团志愿者们积极探索支教助学新模式,结合服务地所需,打造“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特殊儿童关爱计划等10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关心关爱残障少年儿童、留守儿童等,累计服务上万人次,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1项。

  创作:80余个艺术节目传播志愿文化

  “各族儿女亲如一家,共建中华水乡。”女声三重唱《又见中华水乡》是根据学校学子支教贵州真实事迹创作的歌曲。学校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曾经服务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鹏城希望学校的李梦雅是这首歌曲的主唱。表演者身穿水族服饰,载歌载舞,从服饰、动作、音乐等各个方面展现水族风情。

  学校第14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曾超,记录支教生活感悟,自己编曲填词,创作《志愿·绘青春》。在历届支教团志愿者们的丰富下,该歌曲基础上创作的MV《志愿青春》,在2019年三五学雷锋纪念日发布,展现出青年心系国家、奉献社会、勇挑重担的情怀和担当。

  贵州省黔南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融合的钟灵毓秀之地,支教团志愿者在感受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利用自身特长,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支教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参与服务地各种规模演出70余场,累计编排或参演节目近80个。

  支教团在服务地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化艺术品牌,涌现出以支教团志愿者郎坤为原型编排的小品《青春的责任》、改编MV《十年》、舞蹈《花溪花溪》、漫画《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值得纪念》《我在这里我爱这里》等精品节目和作品,通过文化作品展现志愿者们在服务地的见闻,传播志愿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

  如今,武汉理工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已经抵达服务地,即将开启新的一轮支教接力,在祖国西部大地上践行“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用一年不长的时间,谱写一曲又一曲青春与奉献的时代赞歌,让希望的繁花继续盛开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

  

  志愿者们16载的青春芳华绽放在祖国大山深处,从80后到90后,再到如今的00后,从贵州龙里到三都、平塘、湖北保康,再到如今的新疆哈密,为爱奔赴,接连山海,这场关于青春的爱心接力还在继续。(通讯员:武汉理工大学 张巍、袁霞)

作者: 编辑:张欠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