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百余名学子奔赴8个省份的基层一线,在政务实习、文化调研、基层治理中躬身实践,他们以专业技能赋能乡村振兴,用青年视角讲述家乡故事,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一线锤炼
在基层岗位打磨专业本领
“整理档案、撰写简报新闻、布置会场……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历练,让我对文秘工作有了全新认知。”青年工作学院杨雪瑶在社区政府办公室实习后感慨。像她一样,学院组织30余名学生通过“专业+岗位”精准对接模式,深入企业、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参与日常运营管理、政务处理等工作。
在黄骅书屋里进行书籍整理,在游园拾趣活动中沿河捡拾垃圾助力环境治理,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信息传媒艺术学院的张连熙同学在家乡团河北省黄骅市委的组织下参加了“渤海魂”公益组织,在基层社会实践和服务中锻炼自己。“这段经历让我在服务中成长,于奉献中修塑自我”,他说道。
国际学院的陈冉同学成为一名河南省安阳市图书馆的志愿者,每天早晨,陈冉都会早早地来到图书馆检查图书的归还情况,主动帮助读者查找图书、解答他们的问题。陈冉说:“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有机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在图书馆这个平台上,我深刻体会到了服务他人的重要性,这段经历激发了我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期待。”
田野课堂
用专业讲述家乡故事
一部手机、一台云台,成为学子们记录家乡的重要工具。青年工作学院的王莹同学在实践期间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活动,记录精彩瞬间和暖心时刻:制作拜年视频;在春节前期和新华书店一起举办义写春联的活动;在武陟县人民广场举办广场舞、折子戏等春节民俗文化活动……王莹说:“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发展变迁和乡情文化。未来,我愿带着这份温暖与责任继续前行,为家乡、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乡情民情考察过程中,学生们深入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了解家乡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亲身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国情民情,增进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同学们结合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制作短视频、撰写推文等方式,利用网络宣传家乡文化,推家乡物产,讲家乡故事。
青年工作学院的杨梦涵同学用短视频的形式带领大家走进河北省定州市,探寻当地特色美食烧饼裹肉背后的民间饮食文化。她希望传承中国美食文化,能让这道家乡美食被更多人知晓。信息传媒艺术学院的张一诺同学成立了“发现小组”,在家乡山东开展街头采访调研活动,探寻家乡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家乡的服饰之美,不止体现在外在的款式和色彩上,它更体现在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家乡的情感记忆中。”
青春答卷
以专业智慧反哺乡土
服务家乡建设是本次“返家乡”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学生们立足所学专业,为乡村规划、文化传承等家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23份社会实践成果。学生们不仅是调研者,更是解题人。他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文明倡导等活动,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聚焦社区建设,参与基层治理,为打造温暖、活力、美丽、和谐的社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现代管理学院的刘炫如同学在家乡山西省永济市委办实习,充分将专业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改进工作流程、提出方案意见,走进博物馆做讲解员……刘炫如说:“在工作交流学习中,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未来我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青年工作学院的刘奕彤同学回到家乡河南安阳后,在村民广场策划了一场“村晚”活动,收到了村民们的关注和点赞。刘奕彤感慨道:“我会珍藏这份宝贵的实践经历,继续助力家乡文化建设。”
一线锤炼、深入调研、专业助力……北青学子在乡土间刻下青春印记,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据介绍,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引导更多青年投身社会实践,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赵微 梁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