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院校划转为地方院校之后,面对行业与地方发展需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打破行业院校人才培养壁垒,构建出特色鲜明的环境能源类“行地兼容、理实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为学生铺设了一条从“工艺”到“设备”再到“工程”的综合能力成长之路。
面对当前环保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传统行业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需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环境工程和能源动力专业,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多项省部级教改项目,构建并实践了“行地兼容、理实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行业和区域服务能力。
一、破解三大矛盾,构建三维对接机制
学校划转地方后,需直面行业与地方需求不匹配、学科单一与问题复杂、资源分布不均三大核心矛盾。环境能源专业敏锐抓住机遇,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指导,构建了“行业特色-区域需求-人才培养”三维对接机制。一方面保留石化行业环保与节能的设备工艺特色,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北京市环保服务业、新能源产业发展及京津冀协同需求,动态调整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实现“传统行业特色与新兴区域产业”的深度融合。
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专业构建了“54321”能力素质提升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整合课程、教材、师资、实践平台与组织机制“五位一体”,实施需求导向、项目驱动、竞赛牵引和科研反哺四类教学方式,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三层能力。
二、一流课程引领,打造交叉融合教材体系
以《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应用流体力学》等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课程为核心,专业构建了基于流体展开的环境/能源交叉课程体系。配套开发的31本系列教材,创新性地融合石油石化案例与地方需求,构建了“工艺-设备-工程”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教材被全国近30所高校选用,发行量超9万册,广受好评。
三、行地兼容,构建理实结合实践平台
专业坚持“稳固行业根基、拓展区域动能”的思路,与燕山石化、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等30余家单位深度合作。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虚拟仿真中心,构建了“双轨并行”的实践教学新格局。学生通过参与白洋淀治理、污染源普查等真实项目,以及在环保企业、氢能示范区的“岗位制实习”,真正实现了“真岗实练”。
四、实施效果凸显,学生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双提升
成果实施以来,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参与URT、实培计划等创新创业项目269项,发表论文近200篇,授权专利100余项,获得学科竞赛奖项近千人次。第三方麦可思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8%,专业连续20年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兼具服务石化行业与区域发展的双重能力,深受欢迎。
该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本校人才培养质量,其基于流体的“工艺-设备-工程”综合培养理念、动态更新的教材体系及行地兼容的实践模式,也为同类院校环境能源专业改革提供了成功范式,在全国30余所高校中产生广泛影响。(通讯员:韩严和)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5711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