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清华大学“抗震蜀光”实践支队的13名同学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前往四川成都和绵阳进行社会实践,实践主题是“学习四川抗震历史,调研抗震技术发展,从抗震视角看‘中国新力量’”。
在8月25日到30日近一周的时间内,支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多个单位,以“产学研用一体化、科学技术与推广落实相结合”为思路展开调研。
若求体系,规范先行。8月25日,支队来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邀请到中建西南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刘宜丰做讲座报告。在报告中,刘宜丰介绍了中、美、欧、日等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支队成员体会到了规范中的“中国智慧”。
学习抗震历史,感悟抗震精神。支队于8月26日前往绵阳市北川县,先后参观了老县城地震遗址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支队成员在参观的过程中目睹了地震对当地人民的巨大伤害,并认识到发展抗震技术的重要性。行程的最后,支队成员在电子献花台排队献花,对不幸的逝者表示缅怀,也致敬北川的重生。
以新技术为核心,铸就抗震“新力量”。支队于8月28日和30日先后来到西南交通大学与成都理工大学进行调研,分别参观了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队成员参观了各种大型抗震实验仪器,认真学习了实验室的优秀抗震技术成果,从科研技术的角度探索抗震的全新可能。
技术需落实,学识需致用。8月28日下午,支队前往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住建委的领导干部向支队成员介绍了抗震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与支队成员在抗震政策的推行工作,北川重建工作,以及建筑监测与加固工作等相关问题上进行了简单交流。支队成员从基层的角度出发,了解到了基层抗震工作的开展情况。
8月29日,支队前往新筑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与支队走访过的西南交通大学达成了校企合作。支队成员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走入车间,来到减隔震支座、阻尼器等抗震产品的生产一线,观摩学习抗震技术的应用。支队成员了解到了企业在抗震领域中的巨大作用,明确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要所在。
行程结束后,实践支队的一位同学表示:“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入了解了四川人民为抗震付出的努力,并对抗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的重大责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为新时代祖国的发展贡献新力量。”同学们也结合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学,撰写了抗震技术相关的文献综述,以尝试加入自己的思考。作为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数理基础科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支队成员从专业角度出发,拓宽了专业视野,也生发出建设国家、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据悉,清华大学“抗震蜀光”实践支队,是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探路未央”品牌项目在2023年暑假出行的支队之一,由来自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未央-水木22”班的13位同学以及班级辅导员张新豪组成。该支队的同学均为清华大学2022级本科生,就读专业为“数理基础科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双学士学位。(通讯员:清华大学 代裕 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