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上海市电力材料防护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自2014年获批建设以来,已通过上海市科委于2018年和2024年组织的两次评估,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经重组优化继续保留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序列。上海电力大学经讨论决定组建第三届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中心(筹)主任、中国化学会监事长孙世刚教授担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名誉理事长、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福会研究员以及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教授担任副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李劲教授,亚洲固态离子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温兆银研究员,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名誉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院长马紫峰教授,中国电化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赵国华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理工大学杨俊和教授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电力大学李和兴教授担任委员。
3月27日,上海市电力材料防护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学校杨浦校区行政楼九楼六号会议室召开。学术委员会成员、上海市科委实验室处领导,以及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群杰教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闵宇霖教授、副院长时鹏辉教授以及重点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共计30余人参会,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世刚院士主持。
顾春华教授代表学校感谢学术委员会专家的支持,并表示学校是重点实验室的坚实后盾,将大力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希望各位专家委员给予重点实验室建设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他代表学校向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
徐群杰教授汇报重点实验室2024年以来的工作进展,详细介绍了本年度取得的各项成果和今后的发展规划。葛红花教授、张俊喜教授及赖春艳教授分别汇报重点实验室关于“腐蚀控制与水处理技术标准建设”“电网输电导体金属大气腐蚀行为研究”“储能电池老化预测及其在电网储能中的应用”等亮点特色。
学术委员会针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未来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纷纷建言献策,他们认为:重点实验室一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果丰硕,发展态势良好。作为一所地方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淘汰机制中能顺利通过评估,得以继续保留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序列非常不易,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肯定与祝贺。他们希望在今后发展中,实验室要把握好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的定位要求、国家需求,在研究方向上紧密契合能源设施和运行的安全保障、绿电,降碳、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更好服务上海经济建设;对电力行业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思考与研究,形成特色有价值的专利和标准等,要突出重点实验室对行业领域的贡献度,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另外,学校要加大投入,举全校之力建设好学校仅有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珍惜高水平平台基地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强骨干研究人员的引进力度,吸引外部人才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并加大电力行业的应用推广,为上海市乃至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术委员们一致同意实验室名称更新为“上海市电力材料防护与电力储能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特色更加突出和聚焦。一致同意研究方向调整为三个研究方向:电力材料腐蚀机理研究、电力材料防护技术研究、新能源电力储能材料和技术研究。据介绍,未来,重点实验室根据电力发展新要求,充分整合研究力量,进一步突出电力特色。加强和各大相关知名企业的联系交流,争取更多的和电力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加大电力材料防腐蚀方向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使电力特色越做越强。(通讯员:樊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