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载岁月沉淀,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始终秉持“德法兼修、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程,通过党建引领、全面发展、回馈社会、榜样示范等举措,全面提升学院师德建设水平。学院先后获评“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陕西省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党建考核优秀”“考风优良单位”等省级、校级集体荣誉称号,一批热爱教育、潜心育人的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师德楷模”,校级“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个人荣誉称号40余项。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
党建引领 筑牢师德根基
坚持党建引领,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师德建设掌舵,确保教师队伍始终秉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政治立场。
政治引领。学院依托周三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学习研讨等理论学习常态化机制,反复强调学习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西安市警示教育基地,引领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
依规立德。学院党委精心谋划部署,成立由党委书记与院长共同担任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全员参与”的协同工作格局。制定《法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规划(2021-2025)》及年度行动方案,确立“五年筑基、年年提升”的清晰目标;推行“院-系”两级考核机制,教师对照师德师风考核内容进行自评打分,教师党支部审核,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定结果。同时,学院坚持把师德考核优秀作为教师年度评优、职称晋升的“前置条件”,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近年来,法学院未出现师德失范或学术不端等问题。
选人唯贤。学院严把人才引进关,筑牢“入口”防线,对拟聘博士实施政治立场、学术道德、个人品德“三维审查”,并联系原单位对其政治表现进行了解考察。由党委书记、分会主席、教师党支部书记组织谈话,深入了解应聘博士家庭学习背景、思想状态、性格特点、入职动机等,从引人选人环节上把好思想关、政治关。
育研并举 涵养师德素养
坚持全面发展,将师德要求贯穿于教学科研育人的每一个环节,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学院以“课程思政”为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师德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建成《经济法学》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名教师在校级课程思政“大练兵”活动中荣获奖项。组织师生前往榆林、安康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将“延安精神”“照金精神”有机融入专业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学术诚信是科研者的生命,是师德建设的“底线红线”。学院通过举办“学术规范专题讲座”、组织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等举措,构建起“教育-预警-惩戒”全流程管理机制。2024年建立科研诚信承诺制,开展学术不端警示教育8场,实现硕士生导师对学生科研诚信教育全覆盖。近五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7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CSSCI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均未出现学术失范问题。
实施“传帮带”机制,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近3年引进青年博士15人,博士化率超70%。新进博士都会指定一位教研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帮带,学习课堂教学技能、凝练研究方向。青年教师王钊阳、徐颖、赵飞龙、张青卫、陈奕屹、惠喜乐等新进博士崭露头角,高水平项目、论文接踵而至。
持续营造法学院“大家庭”氛围,增强每位教师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在全员努力下,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明显。近三年本科平均就业率超85%,研究生平均就业率超90%,考研通过率22.19%(录取人数/考研人数),法考通过率26.20%(通过人数/报考人数),先后有近十名硕士生升博深造。
服务社会 践行师德使命
坚持回馈社会,鼓励教师以实际行动践行“济世”校训,将师德建设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院鼓励教师将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多名教师为地方政府提供立法咨询、政策评估等服务。学院白呈明、王波两位教授受聘担任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数十名教师成为陕西省、西安市法学会理事。王波教授代表学院多次应邀出席各类理论研讨大会,为西财大法学院发声。此外,史卫民、陈晓莉、杨军、王宏选、乔瑜、孟存鸽、申文君等教师积极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参与法律草案修订等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学院还动员组织师生携手开展“法治扶贫”行动,深入安康市岚皋县、商洛市商南县及榆林市吴堡县,为当地政府领导干部开展依法行政培训,为地方村民及老年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法治助力乡村振兴。学院长年坚持开展“12·4国家宪法宣传”“民法典宣传”“普法栏目剧”“普法宣讲”“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立足校内、辐射周边,有效增强了法律公益服务的影响力。
榜样引路 弘扬师德风尚
坚持榜样示范,充分发挥师德楷模的示范作用,激励全体教师见贤思齐,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陈晓莉教授(二级)获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师德楷模等称号,她投身法学教学科研30余载,敬业自律,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提案和报告,积极助力地方发展;史卫民教授(三级)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他将教书育人理念贯穿工作始终,以身作则,教研并重且成果丰硕,指导培养研究生中有11人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院长王波教授获全校十大学生最喜爱老师,他主讲本硕生课程成效显著,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三创项目5项,获全国竞赛二等奖2项;康京涛教授荣获陕西省三秦青年人才称号,他在教学上心怀敬畏,每堂课都历经多轮打磨。育人时心怀仁爱,为研究生定制学习科研计划,经常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解惑,3年来资助6人次参会,助力5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据介绍,该校法学院将继续坚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理念,不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探索创新师德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创新的思维,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迈向新的高度,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服务社会法治建设贡献更大力量,让师德之光在法学院的每一个角落熠熠生辉,书写更加辉煌的教育篇章。(通讯员:吴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