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风弄暖,光景一时新。笑生双靥,此时倾语不须颦”,在第十届“聂绀弩杯”诗词创作大赛决赛现场,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青年诗人赵一萌笔下的《水调歌头·春分》,以灵动的笔触勾勒春日盛景,道出了她与诗词相伴的青春岁月。从初二开始提笔创作,到站上央视《2024中国诗词大会》“青年团”舞台,再到斩获国家级诗词赛事一等奖,她用热爱与坚守,在古典诗词的传承之路上写下了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萌芽:枕畔词声启诗心
谈及与诗词的初识,家庭的日常浸润是一切的起点。“小学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坐在我的床边轻声诵读《宋词三百首》,边读边做笔记。我静静地听着,那些词句美妙的声音和节奏慢慢就记在心里了。”赵一萌回忆道。虽然年幼时对词中深意理解有限,但语言的韵律与画面感让她格外着迷。其中,苏轼《蝶恋花》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句,因自幼喜爱荡秋千的缘故,成为她最深刻的启蒙记忆。“每次听到这句词,我都会闭上眼睛想象场景,感觉自己就是词里那个荡秋千的少女,心跟着秋千荡得很高,好像能碰到天上的云。”母亲坚持读诗词,既是出于自身对语言之美的热爱,也希望借此培养她的语感,奠定写作基础。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默默陪伴,为她推开了通往古典文学的大门。
初二时,她开始尝试诗词创作。此时的她虽已背诵《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对诗词音韵的和谐之美有了初步感知,但并未系统学习格律,创作全凭语感与心意。她谈到,“当时就觉得,怎么读着顺口、怎么能把心里的画面和情绪说出来,就怎样写,完全是一种追随内心既自由又本真的表达。”此外,家中一本厚重的《纳兰词》,她几乎每天都背在书包里,即便沉重也甘之如饴。当时的习作虽然稚嫩,但对诗词“真”与“美”的向往,从那时起就在她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深耕:专业指引拓新境
2022年进入文学院后,系统专业的学习让她的创作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跨越,文学院教师团队全方位的教学指导和无私帮助让她获益匪浅。“田子爽老师让我明白诗词创作不只是锤炼格律技巧,更要真诚表达生命情感,自然流露内在修养。她常言,技巧能学,但对世界的细腻感知、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是诗词动人的根本。”赵一萌谈到。田老师敏锐地察觉到赵一萌对诗词中情感力量的向往,主动为她推荐并帮助获取叶嘉莹先生的诸多著作、讲稿和讲座资源,课后与她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她思考叶先生所强调的诗词“兴发感动”作用。
同时,她讲道:“白忠德老师带领进行实地考察,让诗词从书本走向生活;许妮老师指导将诗词与美食短视频结合,获得国家级立项;张颖老师推动作品结集成册;苏敏老师从设计美学角度完善呈现;鲁小艳老师启发将叙事思维融入创作……”正是在学院专业教师团队的辛勤教诲下,不断推动她的创作从个人情感抒发,逐渐走向更加具象、与社会文化联系更为紧密的实践一线。
除专业指导外,作品发表与记录手账的习惯也成为她成长的重要印记。截至目前,她共创作了五百余首作品,部分作品陆续发表于《中华辞赋》《陕西诗词》等专业刊物。对她而言,作品发表不仅是专业领域对创作质量的认可,更让她跳出书写,与广大诗词创作群体及读者建立联系,从内心深切感受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绽放:赛事历练显担当
以赛为媒,在未知挑战中锻造诗词底气。2023年10月,近30万选手角逐《2024中国诗词大会》陕西赛区“青年团”席位。赵一萌将这一突围过程比作“在大雾中行走”,期间最大的挑战是全程充满未知感。既不知自身位次,也难预判对手与评委标准。她选择“向内求”,专注于自我呈现,以积累筑牢根基。“唯有将热爱沉淀为定力,积累转化为应变力,才能在诗词天地走远。”这道出了她对诗词从“喜爱”到“深耕”的成长逻辑。
她认为,参赛的最大收获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诗友,脱离交流的创作往往会失去温度。与朋友的相处让他倍感惬意,这群诗友融入了她的生活:出版作品集时,诗友主动撰写序言;端午佳节,他们相聚参与央视线上诗会;共餐时,“毛笔酥”触发即兴飞花令。他们还相互走访学校,这都让她真切感受到诗词的社群凝聚力与文化生命力。
以梦为马,在赛事淬炼中锚定创作方向。凭借《水调歌头・春分》斩获“聂绀弩杯”一等奖时,赵一萌的第一反应是“不真实的惊喜与深深的感激”。她坦言,决赛舞台上的每一位选手都才华横溢,能够获此殊荣,有几分得之我幸的缘分。最初她以“试试看”的心态参赛,接到决赛通知时颇感意外。“真正的准备从彩排那晚开始,彩排时题目非常难,我甚至连夜查阅文学考博知识点,没想到决赛的考题没那么难,于是险而又险地通过了。”
奖项是鼓励,让她更加坚定了诗词之路;大会收获的友情、见识与感悟,是她未来笔下的底气与灵感。她坚信,诗词创作既是“孤独的修炼”,也是“温暖的共振”。“我愿继续写下去,以真诚的文字回报这份幸运与所有相遇,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路上勇敢前行。”从中国诗词大会“青年团”选手到“聂绀弩杯”一等奖获得者,赵一萌以赛事为阶,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扎根生长,用青春笔触书写着对诗词的热爱与担当,也为当代青年的文化成长之路,勾勒出一幅“以赛促学、以文会友、以梦为马”的生动图景。
传承:青春逐梦向未来
回顾她的诗词成长之路,赵一萌认为自己最大的蜕变是“学会看见”。从仰望诗词的孤高清雅,到领悟其融入日常、书写人间烟火的生命力。如今,她正尝试创作更加贴近生活的题材,或是记录上课日常,或是生活点滴瞬间,她总能用生活化的词汇,让古典诗词更加亲切。
同班同学王月彤评价道:“在大家心目中,赵一萌始终带着一种‘自有小天地’的气质。她心思极细,才能写出‘梦中相见,是我梦卿,卿梦我否’的婉转;性子又透着软萌,才会有‘只将心腹事,说与小猫知’的可爱。她写的多是短诗,篇幅虽小,却和她给人的感觉如出一辙——充满温暖与美好。学习上她追求上进,成绩始终亮眼。作为朋友,她总在无形中教会很多事,像一束温和的光,默默推着往前走。有时看着她,觉得她像一株兰花。静静立着不张扬,却悄悄散发着沁人的香气,唯有慢慢走近,才能发现她藏在安静里的有趣劲儿。”
未来,她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年底计划推出个人首部诗词集《心事在清凉》,向更多人展示诗词记录生活的魅力。着眼长远,她计划在夯实宋清经典词作基础的同时,探索诗词与影视、新媒体的跨界融合,让古典文学以更加现代的方式直抵人心。
对于热爱文学的学弟学妹们,她分享道:多读经典,在与大师对话中构建审美基础;多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寻找新灵感;守护本心,以真诚表达传递个人体验。而“个中须着眼,认取自家身”这句话,既是她对学弟学妹们的期许,也是她坚守诗词之路的初心——认清本心,不随波逐流,用青春笔韵续写古典诗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讯员:赵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