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影可能会出现在实验室里与团队成员热烈讨论最新的实验数据;也许是在讲台上循循善诱,为学生解开科学的奥秘;又或是在办公室与学生促膝长谈,关心他们的学业与成长。从他身上,你能看到一位将国家战略需求置于心间的科研人员的担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王忠良用自己十一年的从教生涯,完美诠释了高校教师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育人融为一体,在三尺讲台和科技高峰之间,书写属于自己的报国华章。
步履不停:从“教书育人”到“科研报国”的初心之路
王忠良的本硕毕业于师范类院校,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他还受过大量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设计和教学技能等训练,这为他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师范院校的教育经历赋予我的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一份教育理想、科研思维和不变的初心。”
谈及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研究方向,王忠良回忆起一段陪家人抗癌的经历。“那个时候全家人陪我奶奶求医,我们既渴望最新的治疗方案,也畏惧着巨大的经济负担。”他坦言,正是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希望用自己的所学让更多家庭在面对疾病时,多一份从容和选择。而这颗“种子”之所以能生根发芽,得益于2013年时,王忠良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欧洲科学院院士陈小元教授合作,进行医工交叉研究。回国后,他遇到了我国医工交叉领域的领军人物田捷教授,也就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创院院长。在他的引导之下,王忠良加入了学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进入生科院后,不光是田院长,校领导们也不遗余力地支持我搭建科研平台,给予了我莫大的力量。”
进入学校后,王忠良发挥专业背景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创新,产生了众多交叉成果,其中包含了许多疾病早诊和精准治疗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也培养了更多医工交叉创新拔尖人才。
从“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向大自然学习造出通往大脑的“魔法钥匙”
“血脑屏障就像我们的皮肤,既能保护大脑但也阻碍了恶性肿瘤能够被早期诊断。”王忠良这样形容脑胶质瘤的治疗困境。血脑屏障的存在也成了脑部疾病诊疗的最大障碍——它将98%的治疗药物都挡在门外,让脑胶质瘤、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变得异常艰难。
一次偶然的发现让王忠良团队找到了“打开”血脑屏障的钥匙。“大家都了解狂犬病是百分百没法医治的,因为狂犬病毒能够直达大脑神经,也就是说它可以跨越血脑屏障。”王忠良与团队成员通过协同仿生天然靶向中枢神经的狂犬病毒的形貌和功能,最终构建出“形神兼备”的新型仿生纳米药物,显著提高了药物对脑胶质瘤的靶向能力,有效地改善传统药物无法高效穿越血脑屏障到达癌变部位的窘境,提高了脑胶质瘤诊疗效率。这项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并且成功实现技术转化,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成功为脑部疾病治疗找到突破口后,王忠良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他和团队又将目光投向另一个危及生命的领域——血栓性疾病。“心梗、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是非常危险的,但是传统溶栓药物不仅效果有限,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出血风险。”王忠良道出当前血栓治疗的困境。基于自己以往累积的丰富经验,他和团队开始探索一种解决方案——创新性地开发出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包裹的铂纳米马达,这种微型"机械手术刀"能够在血管中自主导航,精准靶向血栓部位,通过物理方式直接破坏血栓结构,完全避免了药物溶栓的出血风险。这一技术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有望成为血栓治疗领域的重要工具,也为众多血栓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从破解血脑屏障到革新血栓治疗,王忠良的科研路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如何让前沿技术真正转化为守护人类健康的有力武器。正是这样的初心,他不仅将热情倾注在每一项科研探索中,还融入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细节。
师者本色:“庆祝他们的成功,也包容他们的失败”
王忠良主编、参编《分子影像学导论》等多部教材,同时作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分子影像学导论》的主讲人,他始终坚信,讲好一堂课,既能照亮知识的前路,也能点燃求知的热情。
他的课堂之上,抽象复杂的分子成像原理总是变得生动而充满魔力。在讲授分子成像探针时,王忠良有着独特的“教学三部曲”:他总会从真实的临床需求开始引发学生课堂中的思考,接着通过抽丝剥茧的讲述带着学生沉浸式体验科研全过程。他还将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融入专业教学,通过讲述我国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发历程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作为“分子影像与转化医学”的团队负责人,王忠良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深知,这些成果的背后是由整个团队使命驱动以及追求卓越的生态系统所组成。“我们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人,粘合剂是文化,发动机是创新,而罗盘则是国家需求。”王忠良善于发现团队年轻教师的长处,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力和责任感。
在他看来,科研不是单打独斗,基于团队专业交叉融合的特殊性,王忠良鼓励不同背景的年轻教师跨界合作、思维碰撞。这样一来,团队中的青年教师不仅获得了充足的科研自主权,更在跨学科交流中不断拓展能力边界。“我庆祝他们的成功,同样也包容他们的失败。”没有任何一项科研是一帆风顺,十次实验也许十次都是失败;千百次尝试,可能只换来微小进展。但王忠良始终为团队成员强调“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正是他在背后默默支持、适时点拨,才推动团队不断挑战极限,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探索从1到N的转化应用。
步履未歇,初心如磐。他不仅用创新和坚持,在分子影像与转化医学的领域中不断开疆拓土,更以师者之心,点亮无数年轻学子的科学梦想。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以国家需求为罗盘、以交叉融合为路径、以守护生命为终点,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上坚定前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科研成果真正渗入万家灯火,成为护佑人民健康的最温暖屏障。(通讯员:郭楠楠)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5711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