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美丽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有一所距离边境线不远的村寨小学。这里绿荫环绕,书声琅琅,一百五十多名学生全部寄宿在校,他们大多来自民族家庭。
2020年夏天,李紫堂从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现国际交流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这所边境小学的教育事业。五年光阴荏苒,李紫堂已从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用热情与智慧点亮着边疆孩子们的未来。

勇挑重担,破解英语教学难题
李紫堂是这所小学建校以来的第一位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在此之前,学校的英语课程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面对孩子们渴望又略带迷茫的眼神,李紫堂深感责任重大。她深知,在全球化背景下,学好英语对于边疆地区的孩子们开阔视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初到岗位,挑战接踵而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语言环境缺乏、教学资源有限,但她没有退缩,而是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她自费购买英语绘本、卡片,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具,将枯燥的字母单词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节奏明快的顺口溜,让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她利用课余时间,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小灶”,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清晨的校园里,常常能听到她带着孩子们朗读英语的声音;夜晚的办公室,总有她伏案备课、批改作业的身影。
温情守护,做孩子们的“暖心姐姐”
作为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李紫堂面对的是一群常年寄宿在校的民族学生。他们年龄较小,又远离父母,更需要细致的关怀和情感的慰藉。李紫堂深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温暖心灵。
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把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每天,她从督促学生起床、整理内务开始,到组织晨读、上课、活动,再到晚间辅导、查寝,琐碎而忙碌,她却乐在其中。哪个孩子想家了,她会像大姐姐一样轻声安慰;哪个孩子生病了,她第一时间带去就医、悉心照料;哪个孩子遇到成长烦恼,她耐心倾听、循循善诱。她熟悉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学习状态。
针对民族学生占比80%的情况,她尊重并主动学习各民族文化,尝试用孩子们熟悉的语境进行沟通。在少先队活动中,她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相结合,组织“民族一家亲”主题班会、各民族传统节日庆祝、边境小卫士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五年的坚守,李紫堂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和许多荣誉,她像一株坚韧的木棉,深深扎根于边疆教育的沃土。
“家乡培养了我,我也要用所学的知识回报家乡,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点点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李紫堂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位边疆教育工作者对故土的深情与责任担当。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高校毕业生的缩影,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通讯员:谭雯 张辽)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5711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