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学子支教枞阳:多元手工课堂点亮童心

2025-08-12 10:12:01 来源:未来网

当指尖与柔软的粘土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创意火花?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千方爱心赴铜陵枞阳支教团队以“黏土筑梦,巧绘童真”为主题的手工课系列活动圆满结束。这场粘土的创意盛宴,不仅让80余名学生在揉、捏、搓、粘的过程中感受手工艺术的魅力,更用一件件充满童趣与巧思的作品,编织出一幅生动的校园美育画卷。

图为孩子们制作粘土作品

一课一主题,让粘土成为“会说话的教材”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梦幻世界’主题粘土浮雕,大家可以把想象中的超人、神奇动物、梦幻小屋都捏出来哦!”随着美术教师张老师的话音落下,枞阳黄镇图书馆国学堂里立刻热闹起来。孩子们安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手中的粘土在掌心渐渐有了形状:有的捏出歪歪扭扭的小房子,屋顶还“长”着几丛嫩草;有的专注地给粘土小人装上红艳艳的披风,说是“威风凛凛的超人”;还有的用棕色粘土搓出长长的条条,仔细地制作想象中的“巧克力味面条”。

本次粘土手工课打破传统课堂模式,采用“主题式教学”设计,每次聚焦一个核心主题:此次的“梦幻世界”则就是完全放开想象的,让孩子们捏制“会飞的房子”“会唱歌的星星”等孩子们自己想象中的奇幻作品。

图为孩子们认真制作自己的粘土

“粘土是最包容的艺术材料,它不像画笔需要精准的技巧,孩子们哪怕只是随意揉捏,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张老师展示着学生的作品,眼神里满是欣慰,“你看这个一年级小朋友做的‘刺猬’,虽然刺歪歪扭扭,却把刺猬缩成一团的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最珍贵的童真呀。”

一捏一世界,让创意在指尖自由生长

五年级的任苇航同学是粘土课上的“小明星”。她的作品《海底总动员》曾被同学们围着参观:蓝色底座上,用渐变粘土铺出深浅不一的“海水”,银色粘土压成的小鱼摆着尾巴游过,海草是用绿色粘土搓成条后轻轻向外翻卷,最妙的是一只“章鱼”——八条腿用不同颜色的粘土分段拼接,头顶还顶着一颗用亮片装饰的“珍珠”。

“刚开始我总捏不好章鱼的腿,要么太小要么太大,张老师就教我‘先把粘土搓成均匀的圆球,再用手指一节节压出弧度’。”任苇航一边演示一边说,手指灵活地转动着粘土,“现在我知道了,原来做手工和做数学题一样,都要找方法。”

课堂上,这样的成长时刻随处可见。二年级的男生方子浚性格腼腆,起初总是躲在角落不愿动笔,直到此次的“梦幻世界”主题课,他突然眼睛一亮,捏出了一个“奥特曼打怪兽”的场景:红色粘土捏的奥特曼举着拳头,紫色怪兽的“爪子”被捏成锯齿状,脚下还垫着用灰色粘土做的“岩石”。“这是我爸爸陪我看的动画片!”他第一次主动举起作品,脸上露出腼腆又骄傲的笑容。

图为一小朋友在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大胆创作,支教团队特意准备了“创意百宝箱”:里面有特殊大小的塑料刀叉,帮助塑造黏土造型;有彩色卡纸剪的小配件,能给粘土作品“穿衣服”;还有闪粉、亮片、小珠子等装饰材料,让作品更添灵动感。“我们不追求‘完美作品’,而是鼓励孩子们‘做自己’。”张老师说,“有的孩子喜欢把粘土揉成球,那就让他做一串‘彩色糖葫芦’;有的孩子偏爱把粘土压扁,那就引导他做一幅‘粘土贴画’,每个想法都值得被尊重。”

一作一故事,让作品成为“童年的时光胶囊”

在活动最后的“作品分享会”上,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一年级同班级的好朋友小康和小瑞,合作完成了《太空探险》:小康捏了一艘“火箭”,箭身上贴满银色星星贴纸;小瑞做了两个“宇航员,头盔用透明塑料片代替,里面还藏着两个小小的粘土脑袋。“我们想和宇航员一样,去月亮上看看有没有小兔子。”好朋友俩异口同声地说,引得台下笑声一片。

图为一小朋友在展示自己的小兔子粘土

这些带着温度的作品,最终被陈列在教室的讲台上,成了最受欢迎的打卡地。路过的老师忍不住驻足:“你看这个小章鱼捏的也太可爱了吧!”放学时,低年级的孩子们拉着家长的手,兴奋地指着作品:“妈妈,那是我做的!”

“粘土作品是有记忆的。”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卢老师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深有感触,“多年后他们再回来看,或许会忘记课堂上的细节,但一定会记得自己曾用双手创造过一个小小的世界。”据了解,支教团队还为每个孩子和他们自己的作品拍下照片,发送给家长,让这份童真被永久珍藏。

以粘土为媒,让美育扎根生活土壤

“以前总觉得艺术离孩子很远,没想到一把粘土就能让他们变成‘小艺术家’。”参与活动的家长志愿者李妈妈说,活动结束后,她的女儿在家迷上了捏粘土,“现在连看动画片时,都会说‘妈妈,我要捏一个佩奇的家’,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了。”

此次粘土手工课的成功举办,是该支教团队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生动实践。支教不仅将粘土艺术融入日常教学,还教育孩子们回家和家长一起动手实践,鼓励亲子共同创作;同时结合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用粘土制作“垃圾分类宣传画”,让艺术与生活、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

“粘土是无声的语言,却能说出最真挚的童心。”支教团队队长周老师在活动结束后对家长们说,“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更多元的美育形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创造、学会表达,让每个孩子的指尖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夕阳下,图书馆国学堂讲台上,五颜六色的粘土作品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些看似简单的小物件,不仅承载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更见证着一支支教队伍用耐心与爱意,守护童真、培育创造力的温暖历程。(通讯员:汪婧婧)

作者: 编辑:耿玥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