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飞驰,我们不禁思考:如何让这些“渝车”背后的技术与人才,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怎样凭借产教协同之力,为我国汽车产业“出海”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又该如何以教育为纽带,推动中国汽车技术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交流?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渝车出海”产教协同建设项目,给出了令人瞩目的答案。
2024年11月10日,由重庆市教委指导、重庆理工大学主办的“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重庆)——渝车出海之柬埔寨专场活动”在重庆山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场盛会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中国和柬埔寨的30余家高校与企业、1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共同见证由重庆理工大学牵头发起的“面向‘一带一路’产教协同共同体”的诞生。
这一共同体的成立绝非偶然,它是重庆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主动谋划“教育出海”方案的生动实践。在共同体的框架下,成员们宛如紧密协作的齿轮,在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与海外利益维护、国际发展战略等多个关键领域定期沟通讨论。企业的需求如同强劲的引擎,推动着科研平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在共同体的牵引下,重庆理工大学与赛力斯集团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重庆理工大学与赛力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了确保教育资源与“渝车出海”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共同体成员深入调研,结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环境、政策、知识产权等因素,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内容。从汽车技术的前沿理论到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技巧,从国际市场的法律法规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课程内容丰富且实用。
同时,共同体还为成员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服务,涵盖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与海外利益维护、不同国家地区的汽车政策、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在这里,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汲取到最新的知识与经验,成长为有技术、懂法规、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技术合作 加速“渝车出海”本土化进程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重庆理工大学深知这一点,依托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高端平台,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如柬埔寨、匈牙利等多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
就在本月,重庆理工大学与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签约活动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测试技术创新论坛在两江校区举行。双方共建热管理联合实验室,推动校企合作升级。未来,双方将在科研开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合作,探索“产、检、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打造重庆校企合作新标杆。
这只是重庆理工大学技术合作的一个范例。在智能驾驶、能量管理、整车热管理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学校与合作伙伴并肩作战,如探险家在技术海洋中探索前行。他们共享技术成果,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同时,针对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结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需求,制定渝车品牌及电驱、电控、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本地化研发方案。通过深入调研和技术研发,让产品契合当地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在过去一年中,重庆理工大学主持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相关的企业科研项目6项,联合柬埔寨GTV MOTOR等公司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合同金额达752.2万,发表国际期刊论文40篇,申报专利10项。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学校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实力,更为“渝车出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学生在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与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荣获佳绩
重庆理工大学获2024巴哈大赛全国一等奖
培育专业人才 助力“教育出海”扬帆远航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重庆理工大学深谙此理,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多管齐下,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过去一年,8人次赴日本九州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参与国际交流,他们化身文化使者,传播中国汽车技术与文化,带回国际先进理念与经验。学校还主持或承办国际会议1次,在意大利ICEIV等国际会议上作报告8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及担任国际期刊编委5人次,主办或承办“渝车出海”海外利益维护论坛1次。这些活动提升了学校国际影响力,为师生提供了与顶尖学者交流的契机。
在“渝车出海”进程中,技术合规、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等问题不容忽视。重庆理工大学与合作伙伴携手研究,助力新能源汽车技术认证,探讨数据收集与跨境传输要求,建立法律法规知识库,为产品研发提供政策指导与法律风险评估,构建海外利益保护机制,有效预防潜在风险。
为实现“教育出海”,重庆理工大学成立教育研究中心,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合作,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教育研究中心。向共建国家输出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涵盖理论和实践课程,结合当地环境、政策等开发课程与实践项目教学资源,输出重庆模式。同时搭建数字平台,提供数字课程与资源共享。过去一年,建立《国际市场营销》双语产教融合课程1门,开发案例集1个。
在产教融合特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重庆理工大学依托教育部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等资源,在“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建设和运行相关专业,增加国际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等留学生培养模式。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在整车热管理等方面建立汽车出口人才培养机制,每年不定期开展培训。今年7月,将联合多所院校和公司为柬埔寨30余名学生、企业员工开展汽车专业培训。
此外,根据合作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需求,为不同层次人才制定培训课程和培养评价体系。对于学历生,推进交换项目、游学计划等短期留学项目,提升专业国际知名度;对于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技术类专业招生和国际交流,提供管理课程和实践机会,促进校企合作。为保证培养质量,建立针对不同人才的评估机制。2024年,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完善留学政策,海外留学生招生人数达38人。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国“走出去”企业外籍员工及国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管理人才,制定差异化教学策略,构建系统、专业培训体系。2024年,开展“2024年‘一带一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中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等培训2次,累计培训245人次,培养海外技能人才120人次。
据介绍,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渝车出海”产教协同建设项目,以“渝车”为依托,以产教协同为助力,在搭建合作桥梁、深化技术合作、培育专业人才等方面成效显著。它不仅为我国汽车产业“出海”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教育出海”树立新范式,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了中国汽车教育与产业的强大实力与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