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
本届大赛采取线下+远程线上混合方式进行,聚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千余支参赛队伍近万人同台竞技。经过前期校赛、省级选拔赛,经过5个月的激烈竞赛,层层选拔,多轮比赛,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在省赛和国赛中共斩获奖项65项,其中省级奖项41项,国家级奖项2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最高)8项,国家级二等奖7项,国家级三等奖6项,国家级优秀奖3项。在智能文化创意创新赛中获得全国第一,机器人竞技赛(不规则地形)赛道取得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二的成绩。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自4月份发布校赛通知以来,全校各个学院师生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联系机器人厂家以及本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育工作,通过培训和辅导,学生对机器人各个技术点做到心中有知,从而在比赛中运筹帷幄,如下图所示。
最终在激烈的校赛中产生了来自机械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气学院的41支代表队,校赛过程公开透明,现场打分,现场公布结果,得分结果学生可查询。
根据校赛结果,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参加安徽省省赛,参加了人工智能创新赛、创新赛(智能文化创意创新赛)、机器人舞蹈赛(仿人单人)、机器人舞蹈赛(仿人多人)、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创新赛、竞技赛(仿人短跑)、竞技赛(仿人障碍跑)、竞技赛(仿人不规则地形)、竞技赛(仿人点球)、创新赛(机器人舞蹈赛多足异形)、应用赛(智能巡检)等11个子项目比赛。通过省赛比拼,共有24支代表队进入全国总决赛。参赛队员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对参赛作品不断改进、完善,做足充分准备,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是一类规模较大的比赛,多场景,多任务赛道较多,赛道难易程度不同,要求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2024年共有40个子赛道,根据学校学生特点选取部分赛道进行针对性训练并参赛。
机器人竞技赛(不规则地形):该比赛主要围绕仿人机器人领域,开展仿人机器人复杂运动规划和视觉技术研究,进行该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编程能力、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同时提高仿人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能够稳定行走的能力和仿人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该赛道对机器人本身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仿人型机器人,有头部、四肢和躯干,且必须配备环境感知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自身周围障碍物信息,包括尺寸、形状和位置等信息。避障使用的传感器可使用视觉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主要考验机器人快速识别周围环境,行走的稳定性,能够通过不规则的地面,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智能控制技术。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通过前期准备,从熟悉机器人入手,对机器人各个关节如何用C语言程序去控制动作进行了一项一项的编程,编程后要进行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调试,由于是仿人机器人,模仿机器人行走,那么行走姿态的调整尤为重要,包括手臂关节和腿部关节,学生利用学习间隙,日夜奋战,对机器人行走姿态的调整做到把握细节,精准控制,同时在行走中关于机器人速度与机器人本体平衡要做出充分的考虑,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调试,编程,再调试,再编程,学校学生在该赛道上表现出了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机器人调试技术。
经过充分准备以及顽强拼搏,获得省一等奖,在此基础上,晋级国赛,获得全国一等奖,并名列全国第一的优秀成绩。
机器人竞技赛(点球):该比赛主要围绕仿人机器人领域,开展仿人机器人动作规划、 视觉技术研究,进行该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编程能力、 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同时提高仿人机器人动作的灵活性、速度和图像处理技术。该赛道对机器人本身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仿人型机器人,有头部、四肢和躯干,且必须配备环境感知传感器,通过视觉传感器实时获取球和球门信息,包括尺寸、形状和位置等信息,传感器使用视觉传感器。场地铺绿色的地毯,球门长 1.4m,高 70cm,球门框贴上颜色,点球位置离球门1m,机器人起始位置离球 0.5m,守门员、球和机器人在一条线上,守门员在球门正中间位置上。比赛场地及尺寸如下图所示,需要自主编程控制机器人把球踢进球门。
据了解,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CRAIC)起办于1999年,是一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全国性机器人竞赛。其以引领机器人科技发展为主旨,坚持以大赛为平台,以赛项为抓手,对学生开展创新培养,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教育阶段。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连续多年参赛并屡创佳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
自参赛以来,本着以生为本的精神,坚持在实干中求真知、长真才、立真绩。多方位,多渠道,跨专业,综合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锻炼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精益求精,奋发拼搏,不畏强敌,敢打敢拼,有勇有谋,团结合作,共创未来。(通讯员:张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