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传统优势专业,秉承实践育人特色,面向石油石化行业和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随着石化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布局,化工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程度上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现象凸显,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偏弱,难以适应产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化工工程师的需求。
化工专业瞄准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布局,将传统的化工优势专业向环保、安全、新材料、医药等学科领域交叉延伸,构建了“化工+”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以绿色低碳为特色的课程内容与实践平台,厚植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专业贯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链,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竞赛”等措施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传统化工专业进行转型升级,构建了以“化工+”交叉融合为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以面向行业及京津冀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根据“新工科”建设理念,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确立了以化工专业向新材料、制药、安全、环境领域交叉延伸,形成了“化工+新材料”、“化工+制药”、“化工+安全”、“化工+环保”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打造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课程内容与实践平台,厚植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到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中,突出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绿色低碳底色。在理论课中,采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绿色低碳理念和节能减排方法;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绿色低碳创新意识。
贯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链,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
本专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构建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阶段和“基础训练实验、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以项目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四层次的递进式开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系统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科研反哺教学,科教融汇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教师主动对接绿色化工行业及京津冀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形成了“生物医药功能材料设计、精细化工和催化反应工程、能源清洁利用与转化、生物质精细化工”四个特色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课题140余项,到款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到老师科研项目,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图2 专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化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
图3 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李国伟高级工程师合讲《化工原理》课程
多维度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共建课程、共建教材、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等,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企业共建了“化工原理“、”化工设计“、”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行业企业课程。与湖厦门赛威英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了《化工流程模拟Aspen Plus实例教程(第二版)》教材,被天津大学等近20所高校选用作用本科教材。(通讯员: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