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期表示,教育系统将继续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即岗位推送不断线、就业服务不断线、重点帮扶不断线。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将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跟踪评价时既没有受雇工作,也没有创业、自由职业、入伍或升学的状态,视为暂未就业人群。这其中包括准备考研以及还在找工作、其他暂不就业的待就业情况。
数据显示,近年来“脱产考研”成为未就业群体延缓进入职场的主要方式。2022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暂未就业且准备考研群体的比例为7.1%;待就业比例为6.9%。为了帮助相关高校持续做好毕业生后续指导工作,持续提升就业和升学等工作质量,本文将对准备考研和待就业人群做针对性分析。
“脱产考研”群体五年翻一倍
近年来,研究生扩招让“考研热”持续升温。应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未就业且准备考研群体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2018届的3.3%上升至2022届的7.1%,且主要为计划境内考研。
(注:准备考研包含“无工作,准备境内读研”“无工作,准备到港澳台地区及国外读研”。)
具体来看,2022届本科毕业生暂不工作计划境内考研的比例为6.7%,相比2018届的2.8%翻了一倍多,其中超八成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反映了暂不就业毕业生中计划再战考研人数在不断增加。
数据还显示,初次考研失利主要是由于初试总分未达到录取线。对此,高校可强化对有考研意愿毕业生的考研指导,明晰当前的考研形势,并从考研宣讲、经验分享、考研咨询、模拟面试、考研心理辅导等多方面开展考研帮扶工作。
半数待就业人群积极找工作
待就业不是“躺平”不就业。2022届毕业半年后待就业本科毕业生中,有近五成(49%)在积极找工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中,有55%收到过用人单位录用通知,却最终因为薪资福利、个人发展空间、企业文化等方面与个人预期不匹配等原因,拒绝了录用邀请。这也说明毕业生的个人求职预期与职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错位。建议高校在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可以强化其职场认知教育,以帮助毕业生树立合理且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观。
另外,考公/考编也成为待就业群体延缓进入职场的主要方式,且近几年比例增长明显。
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待就业本科生中,近四分之一(23%)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考试。准备考公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五年内翻了一倍。针对此部分毕业生,高校需进一步关注在校学生的择业意愿,同时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业以及后续的职业发展,以减少大学生“逃避式”考公/考编情况的发生。
求职服务“辅导求职技能”最有效
据相关媒体报道,为持续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促就业各项工作,目前各地、各校也在有针对性提供就业服务。例如贵州省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通过加强职业指导、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等措施,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湖南省积极落实每位困难学生“一次单独咨询、两次简历修改、三次就业推荐”服务机制。北京交通大学开展线上就业指导训练营,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心理调适、简历诊断、模拟面试等服务。
就业蓝皮书研究发现,近年来各级主管部门、各高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逐年上升,由2018届的81%逐年上升至2022届的89%,五年内上升了8个百分点;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提升,由2018届的68%逐年上升至2022届的77%。
从学校开展的具体求职服务来看,超过八成(85%)毕业生接受过母校提供的求职服务。其中,参与最多的是“大学组织的线下招聘会”(51%),其次是“大学组织的线上招聘会”(43%)。从求职服务效果来看,毕业生对“辅导求职技能”的有效性评价(93%)最高,对“大学组织的线上招聘会”的有效性评价(86%)相对较低。本科高校或可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毕业生的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说明:
202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3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3.5万。
202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2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5万,覆盖了本科毕业生从事的584个职业。
20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1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4万;
201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0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6万;
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9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5.2万。(策划:赵莹 许磊)